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兵日記,探訪殷墟(武立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兵日記,探訪殷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老兵日記,探訪殷墟》中國當代作家武立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兵日記,探訪殷墟

1986年8月10日

上午在安陽縣民政局張科長的陪同下,我遊覽了因毛主席一句話被保留下來的袁世凱葬身之地「袁林」。聽說殷墟就在它的西面不遠處,作為與文字工作有點關係的我,對神秘的甲骨文很感興趣,於是便去探訪這個被譽為「第二個古埃及」的殷墟博物館。

殷墟,商朝的最後一個都邑。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曾存在過一個強大的王朝——商朝。它是被全世界所承認的第一個朝代,歷經550年,承傳17代31王,都邑數度遷徙,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第20代商王定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陽,這也是商朝的最後一個都邑,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250年,最終被西周王朝所取代

如今所說的「殷墟」,主要是指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小屯村和花園莊一帶的商朝宮殿宗廟遺址。走進殷墟博物館大門,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種歷史氛圍,腳下踩着的這片土地是千年前祖先們曾經活躍過的地方,於是就有了一種對這個遠古王朝的敬仰之意。儘管這裡的房屋都是復建的,當年商代國都早已隨着天災與戰亂夷為廢墟,只留下幾根大殿的基柱訴說着當年厚重的歷史,但緩緩流淌的洹河依然守護着這片神奇土地,古樸滄桑的「門」字形大門仿佛關閉着這個強大王朝的種種神秘。這裡沒有高大的建築物,博物館也是建在8米深的地下。館內展出的商人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陶器,還有裝飾和顯示身份的玉器、石磬、陶塤等物件,充分體現了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占據時間最長的王朝空前的繁榮和強盛。

我們穿過如同天書一般的甲骨文字迴廊,進入殷商甲骨文發掘最大的坑洞。據講解員說,甲骨文的發現是在偶然和必然之間,歷史將商朝的文明塵封了3000年後,選擇了在20世紀初由晚清金石學家王懿榮為破譯天機的第一人。1899年夏,身患傷寒的王懿榮從他服用的藥材中發現一塊奇異的「龍骨」,然後順藤摸瓜,致使甲骨文重見天日。真是「一片甲骨驚天下,中華基因永傳承」。

甲骨文,顧名思義是把象形文字刻制在龜類動物的硬甲之上,一般我們都認為是刻在甲背上。其實不然,甲骨文是刻制在甲腹骨的上面,也就是龜類動物的腹部,這裡的甲片比較平整,而且顏色幾乎是白色。甲骨文一般是記錄發生過的事情,類似現在的文字檔案,還有相當部分是占卜用的,這裡展出的就有記錄天氣和紀年用的天干地支甲骨文。

遊覽景點,並不是為了看個新鮮,而在於它背後的故事。我從講解員的口中得知很多有趣的知識,比如「模範」 這個詞的來歷。在鑄造青銅器的時候,外面要有一個模型,銅器的外部形狀和各種圖形就是按照這個模型來澆鑄出來的;銅器的內部是根據另一個「芯」的形狀澆鑄而成的,整個「芯」古時稱為「范」,由於銅器的外部圖形和內部形狀都是受「模」和「范」來制約的,反過來「模」和「范」就成了一種樣式和樣板,於是後來就有了「模範」這個詞,形容按照規矩和標準做事和執行。

「觥籌交錯」是一個成語,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盡歡的情形。「觥」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這裡就展出了一些銅製獸形觥。

另外還有一個詞,就是「商人」的來歷。商朝被西周替代以後,逐漸從政治舞台淡出,但仍然從事各種買賣和物資交換及流轉活動,故被稱為「商人」,後沿用至今,就把從事買賣活動取得利潤的人稱之為商人。

走出展覽館,我們來到西側約百米的婦好墓。這是殷墟發掘以來唯一一個未被盜掘過、能和甲骨文相對照,並能確定墓主和墓葬年代的殷代王墓。

婦好是商朝第23任君主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內可治國、外可征戰的巾幗將軍,深得武丁的寵愛和臣民的敬仰。她曾率領千軍萬馬抵禦前來侵犯的鬼方,大獲全勝而歸。她曾北討土方,東南伐夷,西敗巴軍,為商王朝拓疆闢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攻巴一役,她率部在巴軍的退路設下埋伏,待武丁自東面把巴軍趕進伏擊圈,然後合而攻之,大獲全勝。此役當為戰爭史上所記載的最早伏擊戰。除帶兵作戰外,婦好還主持過各種類型和不同名目的祭祀、占卜活動。武丁對婦好寵愛有加,不僅授予她獨立的封邑,還經常向鬼神祈禱以保佑她健康長壽。

然而,這位智勇雙全的王后33歲就陣亡了。雖然在當時她的壽命已經不短,但是相對於享年59歲的丈夫武丁確實有點屈壽了。她的不幸去世,使武丁非常痛心,將她下葬在自己處理軍政大事的宮室旁側,讓自己隨時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護着她。

我從《武氏族譜》上早已知道商王武丁是武姓的始祖,如此算來婦好應該是我的祖奶奶了。在這次探訪即將結束之時,作為武丁的第113世孫,我整衣脫帽,面向婦好墓恭恭敬敬地行了三個禮。[1]

作者簡介

武立金,原總參某部副局長、天津市政協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