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翼善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翼善冠
來自快資訊的圖片
翼善冠

中文名稱 :翼善冠

類 型 :是冠的一種

含 義 :首服

時 代 :明朝後期(神宗時期)

翼善冠是冠的一種,是明朝皇帝、太子、親王、皇室成員等所着之首服,也是朝鮮國王及王世子、安南國王、琉球國王的首服。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

史料記載

唐貞觀中太宗采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襦通着之。若服袴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見宋王溥《唐會要·輿服上》《舊唐書·輿服志》。明永樂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見《明史·輿服志二》。皇帝常服冠戴,因烏紗帽折角向上如"善"字,後名翼善冠。與唐代相較,明代翼善冠要簡化得多。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定陵出土的那件金絲翼善冠是一件為了給神宗皇帝陪葬而專門定製的冥器。目前所有的明朝皇帝畫像,無論是正臉的御真標準像還是描繪日常生活場景寫意畫中,均未發現金絲翼善冠出鏡。金絲翼善冠高24厘米,直徑17.5厘米,重826克。而烏紗翼善冠高23.5厘米,徑19厘米,總重量307.5克。可見金絲翼善冠比較沉重,不適合日常穿戴,而且金屬本身吸光導熱性比較好,也不適合在炎熱的夏季穿戴。因此金絲翼善冠只是一件奢侈的工藝品而用作陪葬的冥器。

歷史發展

翼善冠自唐代的幞頭,唐代男子興頭戴軟腳幞頭身穿圓領袍服,幞頭專門用以纏裹頭髮及髮髻。而唐代的幞頭髮展到宋代出現了官員公服的展腳幞頭,外形方正。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極力恢復唐宋時期的服制。明代官員所着公服便沿襲宋代。而常服則是圓領袍搭配展翅的幞頭,俗稱烏紗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紙,兩片展開的帽翅則是薄黑紗。因而君與王所戴的則是兩翅向上折的,故稱"翼善冠"。明代的皇帝和如朝鮮國王等藩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顏色上有所區別,不得僭越。[1]

烏紗翼善冠

烏紗翼善冠的造型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前屋、後山和折角三部分。烏紗翼善冠與明朝官吏日常所帶的官吏烏紗帽大致相同,區別在於翼善冠的兩個折角是向上的,而烏紗帽的折角是水平的。折角向上,就像「善」字的兩個點,下面前屋部分像是一個「口」字,所以整體看跟「善」字很接近,所以被稱為「翼善冠」。從明朝歷代皇帝的畫像來看,早期的烏紗翼善冠造型很簡單,頗有極簡主義風格。通體黑色,沒有任何裝飾,中後期皇帝的烏紗翼善冠裝飾就比較複雜了,增加了像二龍戲珠等精緻的造型,材質由純金和各種寶石、珍珠組成,更加漂亮,也更為奢華。

清代官帽

清代官帽與歷代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勳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官帽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視頻

仿造明太祖的金絲翼善冠,有哪個劇組需要它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