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翻車機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翻車機系統是一種非常專業化的散狀物料卸料系統,它用於火車裝載的散狀物料的翻卸。翻車機卸煤系統卸車效率高,對車輛損傷少,能改善值班人員的工作環境和便於實現機械的自動化控制。隨着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火力發電廠、冶煉廠、水泥廠、港口、礦山的建設所需的火車運輸的散狀物料如煤炭、焦炭、礦砂的用量大幅增長,大型現代化企業廣泛應用了翻車機卸車系統。
翻車機的形式有多種,根據翻車機的流程可分為貫通式和折返式。根據結構形式可分為轉子式、側傾式、端卸式和複合式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轉子式翻車機。轉子式翻車機又可分為O形和C形。同時還可根據翻車機的驅動力方式分為鋼絲傳動和齒輪傳動。又可按翻車機的翻卸能力來分為「單翻」、「雙翻」和「三翻」,最大的翻車機卸車系統一次可以翻卸4節車皮。據有關資料表明,翻車機最大的日利用小時數為12h。由於進廠列車到達以後不一定能及時翻卸,會有一部分中斷等待時間和車站列檢檢查時間。因此,翻車機日實際有效時間為10h,即實效時間利用率平均為40%。若車輛的平均載重按每輛60t來計算,則一台翻車機的日平均綜合生產能力可達15000t左右(晝夜)。
工作原理
C形轉子式翻車機可與卸車線上其他配套設備聯動實現自動卸車,也可由人工操作實現手動控制。工作過程是:啟動液壓站電動機,使壓車臂上升到最高位置,然後由重車調車機牽引一節滿載敞車準確定位於翻車機的托車樑上,靠板振動器在液壓缸的推動下靠向敞車一側,壓車臂下落壓住敞車兩側車幫。當靠板靠上、壓車臂壓住、重車調車機臂已駛出翻車機後,翻車機開始以正常速度翻卸。在翻卸過程中,車輛彈簧力的釋放是通過不關閉液壓缸上的液壓鎖來吸收彈簧釋放的能量。翻卸到110°後,關閉液壓鎖,將翻卸車輛鎖住,以防車輛掉道。翻車機繼續翻卸直到接近160°左右減速、停車、振動器投入,3s後,振動停止,翻車機以正常速度返回。離回零位30°時,壓車臂開始抬起,快到零位時減速,對軌停機。停機後靠板後退,壓車臂上到最高位、靠板退到最後位、重車調車機牽引第二節滿載敞車進入翻車機順便頂出已翻卸的空車。這樣翻車機就完成了一個工作循環。
翻車機本體採用兩套驅動裝置並布置在兩端環外側,當一套出現故障或斷電時,另一套可以進行一個循環的工作。翻轉要求啟動及回零平穩,對車輛衝擊小,電動機負荷相同並同步,其使用元件經過嚴格篩選,確保設備安全可靠運行。
使用特點
翻車機的形式主要有轉子式和側傾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轉子式翻車機。轉子式翻車機的特點是自重輕尺寸小。但地面土建費用比較大。側傾式翻車機使用的比較少。側傾式翻車機的特點是自重比較大,消耗功率大,土建的費用相對要小一些。單車翻車機的效率一般在18-25節車廂每小時。為提高效率,多節翻車機採用不摘鈎敞車。
分類
翻車機分轉筒式、側卸式、端卸式和複合式 4種。各種翻車機都由金屬構架、驅動裝置和夾車機構組成,用交流電機驅動。
轉筒式
將載貨敞車推入形似轉筒的金屬構架內夾緊後,由驅動裝置使轉筒旋轉140°~170°,車內的散狀物料在自重作用下卸入地下料倉。如果車輛具有旋轉車鈎,不需將貨車脫鈎就能將整列貨車逐節卸車,作業能力可達8000噸/時。轉筒式翻車機應用最廣。
側卸式
以搖架代替轉筒, 車輛在搖架上被夾緊後,隨同搖架繞上方的軸旋轉140°~170°後卸車。由於旋轉時搖架和車輛的重心升高,驅動功率和結構重量有所增加,但不需建造地下料倉。
端卸式
將車輛推上卸車平台並夾緊後,驅動裝置使卸車平台繞與車軸平行的軸旋轉50°~70°,物料由端部車門卸出。這種翻車機結構較簡單,但只適用於端部開門的車輛。
複合式
適用於棚車卸料。貨車推上卸車平台並夾緊後,二者同向一側傾斜15°~20°,然後在車輛的縱向平面內,前後各傾1次,傾角約40°(圖4), 3次傾斜動作即可使車內物料由中門卸盡。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