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梭魚級潛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梭魚級潛艇(Barracuda-class submarine,原名「K-1」級潛艇)是「嘉陽計劃」的產物。此計劃是美國海軍一項於二戰後立即展開的研究及發展計劃,目的是要「解決使用潛艇摧毀敵方潛艇的問題」。梭魚級潛艇原來的船身分類代號就是「SSK」,意謂「獵艇潛艇」(Hunter-Killer Submarine)。
當時蘇聯潛艇的急遽發展成為美國海軍的重大威脅。蘇聯海軍[1] 在戰後獲得納粹德國海軍的XXI級潛艇及其他先進潛艇,並且當局預計蘇聯將會大量生產它們的衍生型級。1948年,面對數百艘預計將於1960年服役的先進蘇聯潛艇,美國海軍對所需的反潛戰潛艇數量進行預算。以下兩個不同可能性均被考慮:第一個假想情形較為合理,估計蘇聯會加建360艘潛艇;第二個假想情形對美軍來說則是個惡夢——蘇聯會以從前納粹德國建造U型潛艇的速度,建立一個擁有2000艘潛艇的大型艦隊。為著前者,美軍預期它們會以250艘SSK潛艇加以對抗,而後者則是970艘。相比之下,二戰後美國所有的潛艇數量(不包括那些過時的訓練潛艇)只是剛超出200艘。
新建的三艘梭魚級潛艇原本分別名為「K-1」、「K-2」和「K-3」,舷號則分別為「SSK-1」、「SSK-2」和「SSK-3」;後來,她們於1955年12月分別被重新命名為「梭魚」、「鱸魚」和「狐鰹」。1959年,梭魚號的舷號改為「SST-3」(SST指訓練潛艇)。1964年,她的主要聲納裝置被拆除。最後,在1973年,她的舷號被改成「SS-T3」;基於某些原因,海軍當局仍想把梭魚號列為攻擊潛艇。鱸魚號在1957年被除役,而狐鰹號翌年亦退役;兩者舷號於1959年分別改為「SS-551」和「SS-552」。
設計
梭魚級反潛獵殺潛艇在設計上比當時的攻擊潛艇更小、更簡單、更易於建造。當局期望它們能夠以低成本大量生產,以致海軍能擁有與增長中的「蘇聯版」XXI級潛艇艦隊作戰的能力。並且,這級潛艇的簡單設計亦是為了使未曾建造過潛艇的造船廠、甚至具備大量生產大型飛機經驗的飛機製造商,也可以建造這些潛艇。
「嘉陽計劃」帶來的重要革新項目是一具稱為「BQR-4」的低頻艦首被動聲納系統。此系統在設計上本來是要包圍著指揮塔的;但是,將「BQR-4」安裝在虎鯨號(SS-523)USS Grampus (SS-523)上測試後,當局發現潛艇本身的噪音大大減少了聲納搜索範圍,因此「BQR-4」後來被移到艦首。由於「BQR-4」的大型聲納音鼓佔據了艦首魚雷管以上的空間,梭魚級潛艇的魚雷管仍然依傳統留在艦首。
服役情況
1951-53年期間,七艘經改裝的貓鯊級潛艇加入了梭魚級潛艇的獵艇潛艇(SSK)部隊中;它們原來的六具魚雷發射管和四具柴油引擎如今都分別只剩兩具。
1955年,核潛艇問世;它們帶來反潛戰的革命,亦同時帶來了梭魚級潛艇的結局。鸚鵡螺號(SSN-571)在該年開始服役,而蘇聯海軍亦在三年後以他們的十一月級核潛艇作為回應。由於核潛艇能夠在深海高速航行,只具備常規動力的SSK因此形同廢鐵——淺水中也許例外。隨著核動力攻擊潛艇Attack submarine的發展和部署,它們成為反潛戰的主角。前述十艘獵艇潛艇隨即在1957-59年間被改作其他用途或退役。
獵艇潛艇計劃(尤其是梭魚級)因此在服役短短幾年後隨即被取締。但是,她們的聲納被證實極其優異,有著良好的聲納偵搜範圍,足以對付那些仍使用通氣管的常規動力潛艇;因此這套「BQR-4」聲納仍應用在貓鯊級潛艇和早期的核動力潛艇,及少數的柴電潛艇上。在後來的長尾鯊級核潛艇及其後的核子攻擊潛艇(SSN)上,上聲納艦首聲納陣列最終換成艦首球型聲納,而魚雷管則因此和艦身形成相當角度,並移至船舯處。
1958年,作為「硬麪包一號計劃Operation Hardtack I」的一部分,狐鰹號在南太平洋的埃內韋塔克環礁被用作核試驗靶艦。不過,這只是一個震盪測試,而不是一個毀滅測試,所以只有船上的電子設備受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