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缸語(王淑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缸語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缸語》中國當代作家王淑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缸語

我在長滿荒草的老屋院子的牆角處,看到了那口老缸,缸是粗瓷的,渾身長滿了疙瘩,像是生活打過的結。

那是父母在世時放在老屋裡盛水的缸,缸上,父親的印痕和母親封存已久的往事,一起在光陰的角落沉澱。父母在世時,一年四季,缸里的水清冽冽地,能洞見一個人單純透明的靈魂。

水是生命之源,回族對水的珍惜和熱愛,不亞於對水有着狂熱崇拜的壯族傣族穆斯林最尊崇的《古蘭經》是不允許和其他物體同置一處的,但水和糧食除外。回族篤信水是潔淨之本,既用來淨身,也用來淨心。「一水洗百淨」,這是村里人常說的一句話。

和愛屋及烏的道理一樣,因為對水的熱愛和尊重,身為穆斯林的父母和村裡的親人們一樣,對盛水的缸也就有了格外的 感情。

水滿不養家。但父親卻不讓缸淺下去,他說,水缸里不能缺水,缺了水的日子就像長在牆頭上的草,撐不了幾天就會蔫了。從春風到冬雪,院裡的壓水井會在每個清晨「咯吱咯吱」規律地響起,父親提水進屋,一趟,再一趟,往返五六次,缸滿,心安。父親坐上炕沿,端起青花的蓋碗,任蓋與碗輕聲的摩擦掩蓋住粗重的喘息。母親愛乾淨。父親提水入缸,母親則拿起破舊的抹布,開始擦拭缸外的水跡,從缸身到缸沿,一遍遍擦拭,缸被擦拭得黑漆油亮,母親的臉上充盈着喜悅,仿佛缸里盛的不是一汪清水而是醇香的胡麻油,有種抵擋不住的富裕與滿足。

水缸上有蓋,一塊泛黃的秸稈製品,用細細的麻繩來回穿梭着固定,也被母親擦拭得黃中透亮,隱隱地泛着光,映着並 不富裕的日子

回族人有洗大、小淨的習慣,對熱水的需求也就大了許多。沒有燃氣熱水器,沒有電熱水器,聰明的鄉村人在爐膛邊安 置一個小缸,用蓋子蓋住,只露出缸沿,利用爐膛的熱量傳遞,爐火持續燃燒,小缸就如同一個保溫桶,吸收並貯藏着 熱量,為日常的洗涮提供了足夠的熱水,鄉鄰們把這種簡陋的保溫裝置稱作溫罐。

多年後想起,對那種簡陋的溫罐充滿感激,它在少年的記憶里,留下了一個有二十四小時熱水的家,那是清貧歲月里最 持久的溫暖。

父母直到去世,也沒能趕上家有自來水的日子,各種顏色、大小不一的缸陪伴了他們一生的清苦。

蝸居城市許久,有時暗夜被落水管嘩嘩的水聲驚醒,恍惚中以為又回到了永豐村,回到了有父母的老屋,落水管的聲音 和父親往缸里倒水的聲音像極了,像得讓人忍不住落淚。

那些散落在光陰里的往事,催淚彈一般,總是在不經意間被一種聲音、一個老物件引爆,沿着生命回溯到源頭,想起村 里的人,村裡的事,在暗夜裡失眠。

2.

缸是陶製的器皿。在村里,家家都有好幾口缸。大的,小的,盛水的,盛面的,醃菜的,一口口大缸小缸,裝着村莊的 萬千心事,也裝着日子的酸甜苦辣。盛進多少水舀出多少水,盛進多少面舀出多少面,缸是公平清白的器皿,盛放着一 家人清清淺淺的光陰。

小時候,每當家裡的麵缸快見底,總會看到父母臉上的愁容。夜裡,會聽到父親的輾轉反側,偶爾伴着母親的一聲嘆 息,心裡也就多了幾分愁腸。父母世代為農,終年與土地為伴,沒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也沒有多少機會走出村莊見識 外面廣闊的世界。他們一生做人做事的原則,遵循的是父輩祖輩口口相傳的規矩,孝老愛親、接濟貧困是長在他們骨子 里的本分。在村里人的觀念中,乞丐是不能拒絕的。這是每一個家庭的底線,也是一個人最大的良善,哪怕施與一碗水 一口粥一塊干饅頭。記憶里,即使在麵缸見底的那幾天,乞丐的一聲乞討,也會讓忙碌的母親迅速停下手中的活計,從 缸里舀出一碗麵粉,倒進乞丐的面袋裡。碗與缸親密接觸的聲響輕微卻尖利,母親舀面出缸的動作乾淨利落,沒有絲毫 猶豫,像是身體的本能。

憶起那個落雪的日子,院裡的壓水井管被凍住了,父親架一盆火慢慢烘烤,健兒和行兒,捏了雪球打雪仗。水管久久不 化,雪越下越大,卻不能阻止兩個小人兒的玩耍。父親問健兒,大孫子,給爺說,你長大了幹啥?健兒想也沒想:我長 大了開飛機,拉着爺去外國。父親問行兒,小孫子,給爺說,你長大了幹啥?行兒撓了撓頭頂的「桃兒」:我長大了要 掙錢,掙很多錢,爺的缸里就不用裝水了,只裝錢。

父親笑了,試了試壓水井,水管里的冰化了,「咯吱咯吱」,壓水井開始作響,日子又恢復了原樣。

苦難是有限數的,數着數着就過去了。當終於不用再惦記麵缸是否見底,我們也日漸長大,日子亦日漸豐盈,只是苦了 大半輩子的父母盡力想舒展眉頭時,卻被額頭的皺紋深深鎖住。

多年後發現,貧窮也是一種隱疾,會在某一個不經意的時刻提醒你曾經病過,就像我在米麵豐盈,錢財豐盈的日子裡, 始終無法面對家裡米麵油完全用完時的心慌意亂,每次都會在米麵油即將用完的時候早早續上才會心安。

3.

生活中的許多悲喜離合,是通過食物的酸甜苦辣來銘記或彰顯的。缸作為一種盛物的器皿,隨着自來水的開通和家庭人 口的減少,它用來盛水盛面的功能幾近消失。但那經過高溫淬鍊過的身板卻依然倔強地與村莊並肩而立,或立在牆角, 或立在倉房,或立在一棵梨樹下,把凋落的花瓣藏進心裡,等待秋風蕭瑟,盛一缸黃嚕嚕的酸鹹菜,調劑一個冬日的寡 淡與油膩。

一層層碼,一棵棵壓,碼一層白菜撒一把鹽,直至把缸鋪滿,放一塊大石頭壓上,像是給一缸白菜上了緊箍咒。鹽是鄉 村的骨骼,農民在田地上勞作,體內的汗水滴落,結晶為鹽,消失於風中。村里人的日子,離開肉能過,離開新鮮的蔬 菜能過,但離開茁壯筋骨的鹽,就難以繼續。石頭一天天下沉,鹽水一天天浸上來,最終石頭沒入水中,白菜由內而外 告別了原有的狀態和色彩,成為冬日暖炕上美味的佳肴,豐富了鄉村的清貧,也豐富了少年的記憶。

多年後落筆寫缸,又想起那個冬天,父親和阿丹大爹坐在家裡暖炕上的對話:

「葉爾孤白的媽口喚(去世)了。」

「啥時候口喚的?」

「過了頭七了。苦命的女人,過去一缸酸菜被換了來,沒過上幾天好日子……」

這樣的不可思議,曾經是鄉村的真實,在食物匱乏的歲月,一缸酸菜就決定了一個女人的命運和未來。

還有一段關於缸的回憶,與我的二姐有關。

遠嫁到內蒙古的二姐,是個很會過日子的女人,針線家務、莊稼農活,樣樣不差。

那年冬天,去二姐家,二姐醃了一大缸酸白菜,黃嚕嚕的,看着都饞人。缸放在院子裡,上面凍了厚厚的一層冰。二姐 用火鉗捅,我用擀麵杖敲。小孫女看着我們抄着傢伙,以為要打架,嚇得哇哇哭,我們倆看着笑彎了腰……二姐抱起孫 女,說:「寶寶,這是奶奶的妹妹,一年也來不了一次,奶奶怎麼捨得打呢?」說着說着紅了眼圈。以後幾天裡,孫女 一見我就喊:「妹妹,妹妹。」——這是一段溫暖的記憶,二姐在世時也會時常提起。

再去看二姐,二姐已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時而清醒時而昏迷,終究沒有熬過那個冬天,將生命交付給了那個遠離父母的 村莊。我在寒冷的冬日去為她送行,看到那口醃菜的大缸還放在原地,上面落滿了灰塵。我在缸蓋上寫了幾遍「姐姐, 姐姐」,寫的時候,心好像突然被夏天的蜜蜂蟄了一口,一個硬硬的生髮着疼痛的大包,瞬間腫脹在記憶的瘦骨上,痛 徹心扉。

時光匆匆而過,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會隨着世事變遷而消散,但人與物之間的痕跡不會輕易被光陰抹去。一口老缸,由泥 土裂帛而成,高溫鍛造給了它強硬的筋骨,讓它與時光對抗着,保留着最後的尊嚴和份量,和靜默的村莊以及那些從未 離開過土地的農人保持着最和諧的姿態。

斜斜的陽光照進院子,那口老缸,那段磚牆,還有牆角密布的蛛網都掩映在下午的陽光里,不精緻、不美觀,卻用一種 歲月無法替代的滄桑美感告知於我,生於農家,是何等幸運,生命如果不曾被土地和苦難浸潤,何以承受那麼多的辛酸 與苦痛?何以生髮那麼多的感悟,在文字打造的犁鏵下,一遍遍遊走,一遍遍深犁?[1]

作者簡介

王淑萍,回族。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