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緬懷六十餘年前的一位國文老師 林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緬懷六十餘年前的一位國文老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緬懷六十餘年前的一位國文老師》中國當代作家林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緬懷六十餘年前的一位國文老師

已經是六十餘年之前,多麼遙遠的少年時代。我正坐在明亮的教室裡面,靜靜地聆聽着瞿抱一老師講授的國文課本。

他睜大了眼睛,高聲宣講着《孔乙己》這篇小說里的故事情節,很激烈地抨擊那種麻木和愚昧的人生世態,同時還稱讚魯迅渴望提升大家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我聽得似懂非懂,覺得有一種很深奧的道理,往窗外的陽光中飛去。坐在我左右前後的夥伴們,也像自己一樣默默地傾聽。

瞿老師輕輕晃動着瘦削的臉龐,始終在動情地訴說,他多麼希望我們這一班即將畢業的小學生,都能夠領會他講解的課文,不斷地增加知識,逐步地提高思想,以便在將來更好地進行學習。

在下課之後,我向瞿老師請教這樣的一個問題:從小在咸亨酒店裡充當夥計的魯迅,怎麼學會寫出了這樣讓人琢磨的小說來?他立即伸出自己的右手,滿臉都堆着笑容,按住我的肩膀,告訴我撰寫小說的時候,可以進行虛構的道理。什麼叫做「虛構」,我在當時是絲毫也不懂得的,於是就瞪着眼睛,很迷茫地張望他。

瞿老師從狹長的桌子上,拿起一本裝幀和印刷得很漂亮的書籍,高興地遞交給我,囑咐我在空暇的時候,嘗試着認真地閱讀一遍,然後再替我來講解小說創作中間虛構的問題

我恭敬地接過書本,瞧見了「吶喊」這兩個似乎是鏗鏘有聲的字兒。放學回家之後,趕緊翻開這本名叫《吶喊》的小說,立刻在「自序」中間,看到了這幾句讓自己觸目驚心的話兒:「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因為我的家庭,正好在那個時候,從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況,迅疾地墜入了衰敗的景象。有些原來是笑語相待的親戚和朋友,竟向自己射出了輕蔑與嘲弄的目光,使得我過早地產生出哀傷的感嘆。

於是我永遠記住了這樣幾句深沉的話語,甚至還影響着自己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研究魯迅的著作,寫出了《魯迅傳》、《魯迅和中國文化》等等的書籍。這自然也是瞿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和他借給我閱讀的這本《吶喊》,才引領自己走上了這樣的道路。

在我初中畢業之前,位於長江下游的故鄉,始終被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軍隊占領着,淪陷的縣城裡面,這些肩膀上扛起長槍的凶神惡煞們,氣焰囂張地跨起大步,恫嚇着街道兩旁的行人,大家就趕緊紛紛地散開了。

目睹着這樣肅殺的氣氛,很熟悉古代歷史的瞿老師,就常常向我們講述社稷興亡與忠臣義士的掌故。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兵敗被俘之後,在元代大都的死牢裡邊,撰寫了激昂慷慨的《正氣歌》,表達自己決不投降的崇高節操。明朝覆沒之際的史可法,於揚州城內抗擊入侵的清朝軍隊時,被攔截在重重的包圍之中,朝向一陣勸降的喊聲,厲言疾色地大罵起來,最終被殘忍地屠戮而死。清代作家全祖望撰寫的《梅花嶺記》,將如此壯烈犧牲的情景,描摹得令人涕泗橫流,欽佩不止。瞿老師在吟詠《正氣歌》,抑或背誦《梅花嶺記》的時候,一會兒浩氣滿懷地仰天長嘯,一會兒又淒淒切切地低聲細語起來。

正是在瞿老師的諄諄教誨之下,大家都發誓要保持民族的氣節,默默地抵制日寇部隊和寥寥幾名漢奸的統治,還從未聽說過,在同學們的家長中間,有誰向這幫鬼魅告密的醜事。我始終懷念着故鄉小鎮上多麼純樸的風氣。

瞿老師還講述過投降清朝的明代將領吳三桂,被派往南方征討之際,竟喪心病狂地屠殺了永曆帝朱由榔。瞿老師大聲斥罵他此種殘忍與卑劣的奴才心理,說是甘心充當奴才的敗類,往往比自己的主子更來得兇惡和暴虐,因為他害怕主子懷疑自己會存在着稍些的不忠,所以要做出許多極端的行徑,想方設法地去巴結和奉承剛攀附上的新主子。瞿老師對於這種奴才心理的剖析與譴責,給我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象。

我在後來閱讀魯迅的不少雜文時,又進一步懂得了他鞭撻奴才心理的非常深刻的見解,然而如果沒有瞿老師於幾十年前打下的基礎,我肯定就無法領略魯迅筆下這些鞭辟入裡的含義。只要世界上還存在着主子和奴才,存在着人身依附的狀態,就必然會出現諂媚、欺詐、蹂躪和殺戮等等的行徑,從而導致整個民族的道德水準急劇下降。因此在長期以來,追求人類社會的平等原則,以及消除巨大的貧富懸殊的狀況,成為我自己學術研究與散文創作的重要主旨。這既要銘記像盧梭和魯迅等等傑出人物的啟迪,又得感謝瞿老師的教誨。在認識同樣的問題時,思想大師與並未成名的不少人們之間,往往會得出異常相似的結論來。

是否知道像吳三桂這樣的敗類,對於當今的許多人說來,已經是無關緊要的了,不過從整個國家發展的方向而言,應該促使青年一代獲得廣博的知識,這樣會很有利於提高他們文化和思想的素養,陶冶他們道德與審美的情操,這樣才更有可能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人材。

在我自己走過的道路中,多少積累了一些知識,並且不斷學習着開闊自己的視野,去觀察世界的變化,預測人類的命運和前途,都起始於瞿老師懇切的指點與引導。我永遠感激他賜予自己的無盡的恩情。

阿克頓的一句名言

林 非

並未專門研究過歐洲歷史的朋友們,大概不會太熟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克頓的這個名字,更不用說有關他生平和著作的概況了,然而這位誕生於一百七十多年前的《劍橋近代史》的主編,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兒,「權力是腐蝕人的,絕對的權力就會造成絕對的腐蝕」,卻是好多人都耳熟能詳,並且牢牢地記在心間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因為阿克頓實在是訴說得太精闢了,多麼睿智與深邃地抓住了事情的本質。他周圍的多少人們,在當時人煙稠密和熙熙攘攘的倫敦城內,大概也會隱約地感覺出來,某些有權有勢的官吏,似乎逐漸發生着相當微妙的變化,卻無法提升出像他那樣闡述的哲理來。而且他不僅指出了權力所能夠產生的腐蝕作用,還又進一步演繹出「絕對的權力」所造成的「絕對的腐蝕」,真是層層遞進,很足以啟人深思。

阿克頓所以能夠做到如此的高瞻遠矚,振聾發聵,是因為在自己畢生的博覽群書與揣摩人生中間,始終刻苦地思索和揮灑着,投入了如此艱巨的功夫,才獲得這般探賾索隱的深刻認識,而且還表達得簡明扼要,鏗鏘利落,像一句格言,像一首短詩,深深地扣擊着人們記憶的弦索。

阿克頓的這句名言,其實也並不是孤立和偶然的現象,而是在歐洲的思想與文化史上,繼承和接受了有些先哲的見解,再融合着自己的感受,進行發揮和創造的結果。

古代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就在他的《政治學》中說過,「大澤水多則不朽,小澤水少則易朽。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不易腐敗 。單獨一人易為憤懣或其它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從這樣的起點向前拓展,甚至還得出了異常尖銳的結論,「讓一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所以就強調「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清楚地說明了要運用人們共同制定的法律,去進行監督和彈劾的道理。

英國的法學家洛克(1632—1704),在《政府論》中這樣說,「因為一個人既然沒有創造自己生命的能力,就不能運用契約或者通過同意,把自己交由任何人去奴役,或者置身於別人絕對和任意的權力之下,任其奪去生命」,而應該「使統治者被限制在他們適當的範圍之內」。為了保衛大家生命的安全,當然就必須限制權力的使用,這真是絲毫也不能懈怠的啊!

法國的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在《論法的精神》中這樣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為了 「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正是因為他清醒而又深刻地知悉,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愛濫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這竟是古往今來很難出現例外的常規,才會堅定不移地提出,必須建立一種平行的「權力」,以便去有效地「約束權力」,保證民主體制的正常運行。

法國的政治家和小說家貢斯當(1767—1830),在《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中這樣說,「由權力的本質所決定,只要可以不受懲罰地濫用,它就會得到更多的濫用」,因此就必須通過「權力的分散與制衡」,以便「對主權加以限制」。他的想法跟孟德斯鳩竟如出一轍。

兩千多年間的這些思想家,都是從複雜多變的人性中,看出了如果長期執掌權力,不斷從中獲利,一定想要取得更多,這樣就會使自己的欲望愈益旺盛起來。正是因為洞察了這樣的惡果,於是必然就會促使他們,形成了如何縮小和監督權力的種種思路。

阿克頓確乎是深沉地融匯了他們那些切中肯綮的至理名言,凝結成自己輝煌和璀璨的言辭,於是在1887年致《英國歷史評論》主編克萊頓的信中,才寫下了這樣的話語。他不僅洞察着人類的歷史,在複雜運轉中的某些規律和奧秘,還針對當時社會中間出現的問題,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企圖去糾正這樣的弊害。譬如當天主教會於梵蒂岡召開教務會議時,教皇庇護九世竟在七百多名主教面前,悍然提出「教皇永無謬誤」之信條,引起了強烈的爭論,開始發生嚴重的分裂。此時正值普法戰爭即將爆發,持反對意見的主教們紛紛離會,庇護九世乘機迫使留下的四百多名主教,於1880年7月,表決和通過了這個神化教皇的提案。阿克頓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公開表示極力反對。作為天主教徒的他,能夠很堅定地採取抵制的行動,真是顯得有些大義凜然。[1]

作者簡介

林非,1931生,江蘇海門人,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