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緙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緙絲也作刻絲或剋絲、克絲等,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種之一。其歷史悠久,流行於隋唐,繁盛於宋代。以通經斷緯的方法織成,宋代是緙絲髮展的鼎盛時期,其技藝有了極大發展,並着力表現名家名作,延至明清,緙絲逐漸衰弱,常以畫補緙或以畫代緙[1]

工藝技法

緙絲的織造技法為: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技法眾多。但無論做什麼緙絲品,結、摜、勾、戧這四個基本技法是絕對不可少的。

其織法以生絲為經,熟絲為緯,先將預定的圖案紋樣以墨線勾稿,畫在經線面上,然後用幾隻乃至幾十隻裝有不同色緯的小梭,依照紋樣的輪廓和色彩以小梭、撥子等工具,用平戧、搭梭、長短戧、木梳戧、環緙(音刻)、摜緙、雙子母經、繞、勾邊線等多種技法,將多種彩色緯絲分段緙織,按圖稿所示與經線交織,形成「通經斷緯」。織物表面只顯彩色的緯紋和單色的地緯,正反兩面花紋和色彩一致。

特點

經緯線的絲線實際有區別,經線是長長的生絲,而緯線則用染色的熟絲。緙絲中有一句行話,就是「通經斷緯」,意思是,經線是不會被截斷的,要多麼長的長度都可以。而緯線則是會截斷的。

「通經斷緯」是緙絲區別於其他織造技法的最大特點[2]。即是說,縱向的經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橫向的緯絲僅根據圖案花紋跟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通俗的說法就是根據圖樣變一色就要換一色梭,緙絲也可說是通過這種「回緯」技法來織造。我們看到的花紋,就是通過不同顏色的絲線梭子往返交織而成。也正因通經斷緯的織造方式,決定了緙絲的另一特點--修去反面多餘線頭的成品,花紋色彩正反兩面完全一樣。由於採用局部回緯織制,緯絲並不貫穿整個幅面,即花紋與素地及色與色之間呈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故名緙絲,又名刻絲、克絲、刻色等。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工藝流程

緙絲的工藝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面、畫樣、配色線、搖線、修毛頭。

緙絲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它的織造工具是一台木機,幾十個裝有各色緯線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製的撥子。織造時,藝人坐在木機前,按預先設計勾繪在經面上的圖案,不停地換着梭子來回穿梭織緯,然後用撥子把緯線排緊。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可想而知。

主要作品和價值

宋代緙絲大都摹緙名家書畫,北宋時以定州的緙絲最為有名,南宋時以淞江朱克柔的緙絲最負盛譽。明清時除緙織書畫、詩文、佛像外,還緙織袍服、屏風、靠墊等,尤以蘇州緙絲最為精美。由於緙絲工藝繁複,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3]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由於緙絲工藝的特殊性,就算是皇宮內也只會製作小尺寸的服飾和裝飾物。緙絲之用可分為生活用緙絲和純粹的觀賞性緙絲。而生活用緙絲將緙絲之美融入實際生活之中,深受皇權貴族之喜愛。因而從服裝到日用品,生活用緙絲遍及其日常作息的方方面面。

榮譽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視頻

緙絲 相關視頻

中國女紅 緙絲
緙絲工藝介紹

參考文獻

  1. 緙絲的發展和傳承,鳳凰網,2018-3-21
  2. 緙絲,中國網,2005-07-10
  3. 緙絲,龍袍上的「通經斷緯」 ,搜狐網,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