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遍山原白滿川(袁瑞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綠遍山原白滿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綠遍山原白滿川》中國當代作家袁瑞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綠遍山原白滿川

當嘉陵江突兀地橫臥在眼前,將滾滾紅塵阻隔在青山之外時,儀隴便與我相遇了。這是我第一次走進南充市儀隴縣,卻怎麼也沒想到,會首先與這一江碧水不期而遇。也沒有想到,儀隴青翠群山中,銅鼓鄉那三萬畝桑田,會在我的情感上掀起這麼大的波濤,撩動起我想儘快走進這一方水土,去仰望它親近它的欲望。

儀隴是需要仰望的,因為這片土地被稱之為「德鄉」,孕育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三軍總司令朱德;也孕育出被毛澤東高度讚揚的「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張思德同志。

儀隴是需要親近的,只有親近才能感知革命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所做出的特殊貢獻;感知歷經歲月的滄桑,儀隴人民以堅韌頑強、吃苦耐勞的精神將昔日的窮山僻壤改造成魚米之鄉,由貧困走向富裕的奮鬥精神。

幾日的行走,耳聞目睹了這個昔日貧困的革命老區,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其中那綠透山野的桑田更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我對蠶桑與絲綢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份情感與我的經歷有關,與一條針織的綠色絲裙有關。我插隊落戶當知青時,生產隊有一項副業就是栽桑養蠶,一到春季,栽種在田間地頭的桑樹舒展出嫩綠的葉片時,生產隊便會抽派幾個有養蠶經驗的婦女到蠶房養蠶。我插隊落戶的第二年,生產隊長在派工時竟把我也派去了。養蠶看似輕鬆,實則是個累人的活。蠶嬌貴,不能吃帶露水的桑葉,不能用帶汗味的手去觸碰,特別是長到要吐絲時,要不斷地餵新鮮桑葉,不斷地清理蠶沙,忙得夜不能眠。忙碌勞累中也就體會到為什麼蠶絲織出的絲綢名貴,一般人享用不起的緣由。不過看着那些如芝麻粒大小的蠶兒,在辛勤的勞作下變得肥肥胖胖,通體透明,在用麥稈搭起的蠶山上吐絲結繭,最後被送到設在生產隊境內的樂山蠶繭公司收購站,過磅稱重變賣成錢,交到生產隊會計手中時,一切的辛勞就煙消雲散了。

養蠶的季節很快過去,卻未曾料到蠶竟然成為改變我命運的吉祥物。下鄉兩年後,我被樂山繅絲廠招工,在立繅車間當了一名學徒工。我的第一份工作,便與蠶繭結下淵源。從此,在師傅的帶領下,繅絲車間裡便多了一個苦練繅絲技能的我,也多了一雙站在織綢車間門外,窺看織綢機上織出的美麗絲綢,渴望有朝一日也能穿上一件絲滑柔美的絲綢衣服的眼睛。一年後,我離開樂山繅絲廠,調進了樂山地革委機關工作。幾年後,一位在省級機關工作的朋友,送了我一條果綠色的針織絲裙。她說知道我愛美,好不容易托人在南充絲綢廠買的。在當時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絲綢衣物當屬奢侈品。這是我此生第一次擁有的絲織裙子,那水靈靈的綠色宛如我正在綻放的青春,美麗而又充滿活力。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在繭鍋里煮過的蠶繭隨飛快轉動的機器被抽出潔白的蠶絲,我那纖細的雙手,靈活輕盈地在繅絲機上理緒、添緒、接緒的情景;記得第一次穿上那條裙子時,興奮地在原地轉圈,那種冰涼絲滑的垂墜與裙裾飛揚的飄逸帶給我的莫大驚喜與同事、路人羨慕、讚賞的眼神。從此,蠶、蠶絲和那條綠色的絲裙,無論歲月如何更迭、年輪如何轉換,總在時空深處對我露出水靈靈的微笑。

車在通往銅鼓鄉的鄉村公路上行駛。就要到那片規模宏大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了,心中那份蠶絲情結,讓我對三萬畝桑田充滿了想象。

五月初夏的風拂過我的臉龐,一場雨將山野滌盪得鬱鬱蔥蔥,白牆青瓦的村民房舍不時從眼前閃過,鄉間公路兩旁,粉色、紅色、黃色、藍色、紫色的花兒盛開着、蔓延着,串聯起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的山巒,也串聯起記憶深處那蠶、白色的蠶絲與綠色的絲裙。

車停在銅鼓鄉九龍山村,綠瞬間鋪滿了我的眼帘,那些腦海深處的記憶頃刻間被隱沒在無邊無際的桑海中。是的,那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當銅鼓鄉三萬畝桑田真實地呈現眼前時,我所有的關於桑樹和桑田的想象,蠶絲與絲裙的記憶,此刻都變得如霧般朦朧。風起處,那綠海活了,仿佛在流動,又好似浪花翻卷,它們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裡,讓我的心也綠瑩瑩的生動起來,詩意盎然起來。

我徑直向那桑田走去,向那桑樹走去。凝望着連天接壤、滿山流翠、似乎把天空也染成綠色的桑田,凝視着那憨態可掬、乖巧萌寵的春蠶雕塑、聳立在桑田中的「新時代養蠶大棚」和一座座白色的農舍,看着那一株株蓬勃生長的桑樹上,綠得耀眼,鮮嫩得能滴出水的桑葉。當我伸手去撫摸那肥厚的葉片時,似乎整個人便與桑樹和房舍融在了一起,與綠透山野的桑田融在了一起。

這時一位30多歲,戴着眼鏡,身材適中,看上去頗為幹練的年輕人迎面向我們走來,這是今年2月25日,站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領獎台,從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手中接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獎牌的銅鼓鄉黨委書記閆國舉。他陪着我們在桑田裡邊走邊談,言語中透着對銅鼓鄉、對這片桑田的一片深情。從他的介紹中知道,國家於2006年正式啟動了「東桑西移」工程,目標是構建「東部優化、中部提升、西部大發展」的繭絲綢產業帶。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蠶桑產業向雲南、貴州、四川、甘肅等地轉移,並且有相應的配套資金支持。四川省委、 省政府將發展有機蠶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之一,南充市提出了利用絲綢製品傳統優勢,打造絲紡服裝千億產業集群的戰略構想。於是儀隴縣按照「建設大基地、發展大產業、培育大品牌」的思路,提出了建設十萬畝現代有機蠶桑產業園的規劃。

2014年以來,香港利達豐集團、四川布碧絲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語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後落戶儀隴,選定蠶桑基礎較好的銅鼓鄉、土門鎮等多個鄉鎮大規模發展有機桑蠶基地,如今全縣已發展有機蠶桑7萬餘畝、標準化規模化的蠶房達780個,也建起了現代化的繅絲廠和絲綢製衣廠,現代有機蠶桑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而我們所見到的九龍山村、龍家店等村,是儀隴縣現代有機蠶桑產業園的核心區,已創建為四川省四星級現代蠶桑產業園。園區通過「企業+基地+返祖倒包戶+農戶」的模式運作,採用基地統建、桑園分管、小蠶共育、大蠶分養、訂單收購,公司從村集體中租地後,實行整地調型、規範栽植、配建標準蠶房、統一配置蠶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共育至3齡,以50畝為一個單元,就近返租給有文化、懂技術的養蠶大戶進行管桑養蠶,公司收購價隨市場波動,以最低35元/公斤的保護價收購鮮繭,政府每斤補貼3元,形成緊密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大企業與小農戶有機銜接、互惠雙贏。

這種全新的經營運作形式,徹底改變了過去小農經濟單打獨鬥、自生自滅的方式,很快點燃了村民心中脫貧致富之火,特別是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畢業生、離開家鄉在外務工的人,也紛紛回到家鄉,投入到振興鄉村的建設之中。

有一個大學生張春高,回到村里承包了260畝桑園,現在已經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優秀村幹部。在外務工的村民廖千,也返回鄉里,承包了147畝桑園,年淨利潤可達30餘萬元。他們採用新技術養蠶,每年可養5到6季蠶,平均每天都有20多個鄉親在他們的蠶房裡務工。他們現在不僅是業主,也通過向園區蠶桑科技人員學習,成為栽桑養蠶的技術員。目前整個園區吸納了當地2800餘人務工,平均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村民的日子已告別貧困,過上了好日子,銅鼓鄉也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先進鄉鎮。

在談到銅鼓鄉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諸多舉措時,閆國舉年輕的臉上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對這片土地深切的愛戀。他對我說:「我原本就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苦孩子。母親是四川達州人,20歲時被人販子拐到河南父親花800多元將母親買回家中。母親先後生下6個孩子,全家人過着非常貧苦的生活,便將其中一個孩子送到湖北,其餘5個孩子都上不了戶口,母親便帶着孩子們回到娘家,按「受害者家庭可以上戶口」的政策,為孩子們上了戶口,他才順利地上小學、初中、高中。懷着改變農村落後貧窮面貌的志向,選擇並考上了四川農業大學。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縣級機關上班和省級機關掛職。但機關清淨安穩的工作,讓他有虛度年華的感覺。本來他可以調任省級機關工作,他婉言拒絕了。可以留在縣級機關任職,但也打消了念頭,並堅定地認為他的根是在農村。他主動要求到農村去,無論遠近,是否艱苦,都不能動搖紮根基層、服務群眾、助推發展,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夢想。於是2020年組織安排他到銅鼓鄉擔任黨委書記。

他說,我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就是進一次人民大會堂,沒想到去銅鼓鄉不久,2021年2月25日就到北京參加了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並代表銅鼓鄉黨委登上了人民大會堂最高領獎台,實現了兒時的夢想。這個至高的榮譽,是歷屆黨委政府班子和全體鄉村幹部幾十年團結拼搏、苦幹實幹的結果,榮譽歸於大家。他把這些總結為「接續奮鬥、團結奮鬥、艱苦奮鬥」的銅鼓精神,並深有感觸地說:「到了基層,才知道村民們有多淳樸,對致富過上好日子的心情有多迫切,這也讓我肩上的擔子更重,也再次點燃了我另一個夢想,就是好好紮根在基層,努力為人民謀福利,提前實現銅鼓鄉全面振興,在有生之年再一次登上人民大會堂領獎台。我堅信,有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的堅強領導,有銅鼓鄉幹部群眾不懈奮鬥,我們的鄉村全面振興夢想一定會變成美麗的現實!」

他說這些話時,語調極為平緩,但卻在我心中掀起層層波瀾,便向他投去欣賞的目光。他讓我看到了一個基層鄉村幹部的胸懷,看到了振興鄉村希望,也看到了銅鼓鄉、儀隴縣和整個中國鄉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車在返程的公路上行駛,滿眼所及仍然是連綿不絕的綠色桑田和一晃而過的白色房舍。突然看見許多房舍雪白的外牆上畫着綠色的水彩畫,題寫着有關詠頌蠶桑的古典詩詞,忙拿起手機一陣狂拍,可惜拍攝的照片畫面大都模糊,唯有一張照片上「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的詩句清晰可見。心中突然一動,這宋代詩人翁卷描寫江南水鄉栽桑養蠶的清麗詩句,不就是我眼前景物的真實再現嗎?

於是,信手拈來,「綠遍山原白滿川」,便成為這篇文章的標題了。[1]

作者簡介

袁瑞珍,四川省夾江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