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韻南充(182)(譚光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綢韻南充(182)》是中國當代作家譚光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綢韻南充(182)
「蜀,其上形目,下形蜎蜎,葵中蠶也。蠶叢及魚鳧,開國為西蜀,古號稱益州。物阜民豐,人傑地靈,俊采星馳,聞名遐邇。中國綢都,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一明珠,巴蜀腹中一寶地。東向鄂楚,北張三秦。文有相如,武屬張飛,巴蜀文化天下揚。蜎蜎之國,織錦之魂,古有採桑羅敷女,窈窕勞作拒使君,今時川之巧秀娘,素手紈絹敬乾坤。羅綃與緗綺,鋪就雲花雪毯;繚綾絹紗,流成奇光異彩。紅縷葳蕤紫褥軟,采絲茸茸錦繡靈。嗟乎,蜀真乃絲綢天堂也。」(天書石陣)
世界絲綢看中國,中國絲綢看四川,四川絲綢看南充。「天書石陣」以一個「蜀」字開篇,展現了綢都延綿5000年的絲綢文化。
南充絲綢起源較早,據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晉代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記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這段話的大意是:大禹在會稽召集各方諸侯,很多諸侯帶來了玉石和絲綢,其中包括巴國和蜀國。而現在的南充市就屬於當時的巴國,南充轄區內的閬中市就是曾經的巴國國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南充設巴郡,鼓勵老百姓栽桑養蠶。西漢時期,南充絲綢成為朝廷貢品,皇室成員和王公貴族皆以穿戴南充絲綢製品為榮。東漢章帝劉炟即位後,實行用絲綢代替繳納賦稅的制度,絲綢業在政府的推動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北魏時期,孝文帝實行按人口數來分配田地的均田制,南充各縣除男授80畝、女授20畝露田外,每人另給20畝永業田作桑田。均田制一直延續到唐朝前期。唐開元年間,南充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綾絹產地,南充「順慶大綢」飲譽京城,暢銷絲綢之路,果州之綾,被日本皇室珍為國寶。宋朝建立後,南充更是出現了「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的繁華景象,綢、綾、綿、絹、絲等10多種產品被定為朝廷專用貢品,人稱「勝蘇杭品質之優,享天寶物華之譽」。忽必烈入主中原,也看到了絲綢對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實行「國以農桑為本」的政策,但終因戰亂影響,作用十分有限。到了朱明王朝,統治者規定耕地5畝以上必植桑麻1畝,違者罰絹一匹,刺激蠶桑生產。清軍入關後,十分注重絲綢發展,南充各地均勸課農桑,部分地方還明令穀雨之後「差不下鄉擾民,民不訴訟爭論」,以不誤蠶時。
南充素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的美稱,絲綢文化歷史悠久。1915年「六合絲綢」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國際金獎,2004年南充被授予中西部地區唯一「中國綢都」稱號,2016年南充又被中絲協授予「絲路源點」,讓南充絲綢名揚海內外。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中國歷史上有三條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其中南方絲綢之路指的是「蜀身毒古道」。「身毒」始見於《史記》,是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蜀指四川。這條古道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以四川南充為起點,以成都為中轉站,經雲南、到越南、入緬甸、抵印度,再轉口貿易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古稱「步頭道」或「進桑道」,成為聯結亞、歐的交通要道。南充絲綢經此道早於其他地方的絲綢蜚聲海外。
「桑,赤帝東浴而升之扶木也。上古時蜀為西海,共公觸不周而天傾地陷,生今之盆地。軒轅之妻嫘祖,見扶桑養天蟲,吐絲作繭,咸抽絲織帝衣,大妙。傳法世人,延植天下。與有巢、燧人同功,為人類文明巨貢。奚我於桑中,要我於上宮。陌上有貞女,范情採桑中。長河萬年,諸葛園桑,表方改良,玉階督倡,有桑而萬民利,大增國色也。」(天書石陣)
傳說中,螺祖第一個發現桑能養蠶。北周以後,人們尊稱螺祖為「先蠶」。唐代著名韜略家、《***》作者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娘娘。」
南充位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地形以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土壤自然肥沃,有雋秀婉約的嘉陵江,悠悠流淌的西河,山融於城,城融於水,具有發展蠶絲生產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桑田廣場的水池波光粼粼,映照着藍天、白雲,以及周圍綠油油的桑樹。桑為落葉喬木,屬薔薇目,樹幹粗糙有裂紋,桑葉鮮綠色,橢圓形,基部淺心形,肚寬大,頂端稍尖,邊緣略有鋸齒,背面沿脈有疏毛,是家蠶的主要食料來源。我國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桑樹的栽培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已出現桑的字形。周朝,採桑養蠶已成為普遍現象。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
桑樹最簡單的分類有三種,毛桑、魯桑和復桑。毛桑的葉小,杆細,比較適合餵養毛蠶。魯桑是毛桑的變種,葉細滑,較大,墨綠色,介於毛桑與復桑之間。復桑是通過毛桑或魯桑嫁接而來,葉大汁多,桑葉產量大,是蠶寶寶的最好食料。後來,人們改進了桑樹的品種,果桑應運而生。果桑,看其名就知道,以采果為主。中醫認為,桑椹味甘性寒,具有生津止渴、滋陰補血、明目安神、增強免疫、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桑椹作為食品也有營養豐富、酸甜可口等特點。
人們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對桑寄於了無限的情思。桑也被歷代文人墨客詠懷、記游、言志,寄於其獨特的品格和個性。漢樂府《陌上桑》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大路邊的桑樹,故事正是發生在這裡。年輕美麗的秦羅敷正在城南的路邊採摘桑葉,受到輕狂的「使君」調戲,面對權貴,秦羅敷不卑不亢,以盛讚自己丈夫的方式回絕了對方的輕薄。秦羅敷身上體現了傳統女性的堅貞、睿智的品質,幾千年來,成了人們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
譚光紅,男,1977年12月生於四川南充,南充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