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綏州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綏州作》

作品名稱: 《綏州作》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韋莊

《綏州作》晚唐詩人韋莊所作的一篇七言律詩。[1]

這首詩是一首邊塞詩,通過懷古傷今的寫作技巧,描寫在綏州途中的所見的肅殺、淒涼的邊塞意象,表現了詩人離鄉後的孤獨以及不知何時才能擺脫羈留處境的苦悶,傳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擔憂。

這首詩是韋莊進士及第之前外出求學浪遊綏州時作。綏州地處西南邊陲,人煙稀少,冷落荒涼。詩人寫登綏州城樓眺望所見,頓時感到歸期渺渺。詩人寓情於景,感懷傷事,弔古傷今,惋而多悲,蕭瑟悽愴,於是寫下這首詩來表達他內心充滿的滄桑之感。

詩詞正文

詞句注釋

1、綏州: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陝西綏德。

2、雕陰:隋大業初年改綏州為雕陰郡,因雕山在該郡西南,故名。

3、雉(zhì)堞(dié):指城上女牆。

4、遠戍:指兵士守衛的邊地。

5、明妃:漢元帝官人王昭君,晉人避文帝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又稱明妃。

6、蔡琰(yǎn):東漢蔡邕之女,字文姬,沒於匈奴十二年,為曹操贖歸。

7、單(chán)於:曲調名。

8、扶蘇城:綏州於天寶元年(742年)改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蘇曾監兵上郡處。

白話譯文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綏州南城門樓上,面向南方的家鄉看着前頭的雕山,城牆高聳與雲相連,是那古帝州。

茫茫夜雨中,闃寂邊塞上,駝隊隱約可見,駝鈴搖曳不絕。一望無垠的黃土高原上,只有我這個羈旅客獨倚高樓望着故鄉。

明妃出塞時路經綏州,連路邊的花兒都露出笑臉,蔡琰歸漢路過綏州時鬢已秋霜。

無邊的暮煙在升騰,淒清的單于之曲在暮煙中迴響,扶蘇城上彎月如鈎。

作品鑑賞

第一、二兩句寫綏州城的自然狀況。"雕陰"句描繪了邊地荒涼。眼前是一片廣漠的灰黃--黃土高原伸展到天邊。這裡樹木不長,水土嚴重流失,到處是塬、峁、溝、壑,連水也不能暢流。原野多樹,此地卻"無";水易流淌,這裡卻"難"。一"無"、一"難",寫盡了邊地的荒涼、環境的艱苦。"雉堞"句寫邊防的嚴酷。在一望無垠的黃土高原上,蜿蜒的城牆高聳天際。"連雲",寫空間;"古"寫時間。這句時空跨度極大,故蘊蓄豐厚,寓意深刻。以上兩句從靜的角度來寫,用筆粗獷簡括。說明了詩人是從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深邃的意境。

第三、四兩句寫詩人形象、夜雨駝鈴與倚樓懷鄉。詩人的形象是獨倚高樓、引頸遠望。"帶雨"從動的角度寫景,筆觸轉而工致。"望鄉孤客"既點明詩人的身份處境,又表現了他的動作行為。詩人的目的是"望鄉",時已屆晚,沒有望到故鄉,卻望見煙雨迷濛的遠方戍兵的身影,以及駝鈴聲中的駱駝在緩緩跋涉。給荒涼的曠野增添許多淒涼況味,充滿鮮明的邊地特色。同時也更加暗示出詩人所在之地與家鄉距離的遙遠,突出了"孤客"之"孤"。

第五、六兩句是詩人所展開的聯想。詩人望着眼前的路,引起內心的聯想:這條連通內地邊塞的路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着,漢元帝昭君出塞時走的就是這條路,她之後被曹操以匈奴贖歸回漢時走的也是這條路。這兩個歷史人物一向被視為背井離鄉、淪落不偶的典型,在這裡詩人也有將他們引以自況的意思在內。自己到處漂泊,前途茫茫,這種處境同當年的王昭君、蔡琰也有某種相似。即使以後倘或出現文姬歸漢式的轉機,個人也會兩鬢斑白,垂垂老矣了,詩人借歷史人物委婉的傳達出自己的心曲,可謂別開生面。

第七、八兩句,寫對邊患的感慨,以景語出之。單于,曲名。屬唐大角曲。單于又是匈奴的最高首領,故亦有相關義。邊月如鈎,月色淒冷,《單于》一曲,在夜空迴蕩,引起"孤客"對邊患的聯想,暮色中驀地升起了報警的烽火,結句搖曳生姿,感慨蘊蓄在寫景之中,神味飛逸於語言之外。"扶蘇城上月如鈎"一句詩還包含有許多意蘊,可看出詩人還意有未盡,但詩卻戛然而止,給人以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感覺。

這首詩對邊地景物的描寫渲染筆酣墨飽,淋漓盡致。無樹無水、雉堞連雲、鳴駝遠戍、單于烽煙,都是詩人眼中望到的邊塞景象。這些景象又被迷離的晚雨和朦朧的月光所籠罩,將分散的景物組接融和在一起,構成統一的格調氛圍。這一切既是詩人眼中之景,又是詩人身處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過詩人對綏州景物的描寫,表現他鬱塞悲苦的心情。

名家點評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輕俊不佻。"

清代文學家周詠堂:"'帶雨晚駝'此句寫得別,連下句都妙。"

作者簡介

韋莊[2](約836年-910年),字端己 。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 晚唐詩人、詞人,儒客大家,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其家族至韋莊時已衰,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與溫庭筠[3]齊名,並稱「溫韋」。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

韋莊從政仕唐不過六年,從校書郎到中諫,除左補闕。其間,曾為文化貢獻綿薄。例如,《容齋三筆·唐昭宗恤儒十條》記載他上疏請追賜雖未通過或參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李賀、皇甫松、溫庭筠等才士進士改第。體現了韋莊對當時科舉中重試卷,輕能力弊病的糾正;其次是將選才僅以評判試卷為標準,擴大到與文化人能力相關的作品及社會影響上;其三,從選才目的上,由單方面為朝政負責,轉向兼顧為考生個人發展着想 。上列兩舉,對晚唐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

韋莊的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秦婦吟[4]。這首失傳的千年的詩在後世的知名度並不如《長恨歌[5]或《琵琶行》般街知巷聞。但從藝術角度來說,這首詩卻有着不亞於任何長詩的藝術價值。《秦婦吟》全詩共1666字,將近兩倍於《長恨歌》全文的字數(840字)。

在詩中,作者韋莊借用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的口吻,為我們講述了公元880至882年黃巢起義攻占長安期間的那一幅地獄畫卷。,為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詩中通過一位從長安逃難出來的女子即「秦婦」的敘說,正面描寫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稱帝建國,與唐軍反覆爭奪長安以及最後城中被圍絕糧的情形。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一方面對起義軍的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反映了義軍掀天揭地的聲威及統治階級的倉皇失措和腐敗無能;一方面揭露了唐軍迫害人民的罪惡,另一方面又夾雜着對他們剿賊不力的譴責。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靖」。

視頻

菩薩蠻(其二)韋莊

.

與詩書在一起 韋莊 (上)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