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統萬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統萬城也稱白城子,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城北50公里紅墩界鎮的無定河北岸,最早是5世紀初大夏的都城,也是匈奴在中國境內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在大夏國滅亡後,該城池先後成為夏州、朔方郡及夏州都督府的駐地,後被党項族所占據。由於城池四周荒漠化加劇等原因,994年,宋太宗下令毀壞該城並將城內居民遷出,統萬城逐漸被荒廢,至明初完全廢棄。1845年,統萬城遺址重新被發現,1956年得到正式確認。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公元413年,大夏國皇帝赫連勃勃在無定河畔一處草豐美、並且適宜建城的地方建造新都城,以叱干阿利為將作大匠。赫連勃勃取「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將新城命名為「統萬城」。這次築城共動用了10萬餘人的勞力,叱干阿利在監工時採用「蒸土築城」的方法,並且在驗收工程時用錐子城牆,如果鑿入一寸就將負責該部分的包工頭殺掉埋入城牆中。整座城池耗時4年多才修建完成,這也成為匈奴建造的唯一一座都城。該城池的城牆非常堅硬,據說可以磨礪刀斧,甚至於用硬物擊打會冒火星。赫連勃勃給城池的東南西北四扇門分別命名為「招魏門」、「朝宋門」、「服涼門」、「平朔門」,以示自己要統一天下。城池建造好後,時任大夏國秘書監的胡義周專門為統萬城作成《統萬城銘》,並雕刻在一塊石碑上,立於統萬城南[2]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北魏世祖拓跋燾率軍將大夏國皇帝赫連昌所部引誘出城後擊潰,並順勢占領了統萬城,統萬城隨即被改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488年),孝文帝元宏將統萬城改為夏州駐地,北周曾於統萬城內設置總督府。隋大業元年(605年),總督府被廢,統萬城改為朔方郡駐地。大業十三年(617年),梁師都殺掉了朔方郡郡守,以統萬城為都城自立為帝。唐貞觀二年(628年),柴紹等將領率軍攻打統萬城,梁師都的弟弟梁洛仁殺掉了梁師都,開城投降,統萬城遂被改為夏州都督府駐地,下轄銀州、綏州和夏州三州。天寶元年(742年),統萬城又被改回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年),統萬城重新成為夏州都督府所在地。唐代宗時期,靖邊六府党項被遷於夏州以西的無定河一帶,從此党項族開始活躍於銀州、綏州和夏州等地。隨後党項族首領拓跋守寂、拓跋思恭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黃巢起義時均立有大功,唐僖宗遂封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同時賜姓李,党項族從此屯駐統萬城,執掌銀、綏、夏、宥四州軍政大權。

自隋唐時期,大量居民前往統萬城附近進行開墾,原本水草豐美的統萬城逐漸被沙漠吞沒。五代時期,統萬城由於遠離中原地區而並沒有收到太多戰火侵襲,僅被圍攻兩次,但城池一直處於党項族的控制之中。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因李繼遷投靠遼國,宋軍隨即攻下統萬城,李繼遷逃往遼國境內。宋太宗趙光義認為統萬城已經深處沙漠之中,於是摧毀了這座城池,並且將城內的居民遷移到了綏州和銀州等地。此後這座城池被西夏占據,並作為西夏所轄的夏州的州城。西夏乾定三年(1226年)10月,蒙古東路軍攻破夏州,統萬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明初時城池完全廢棄。此後統萬城逐漸被沙漠掩埋,露出的部分城牆由於其白色的外觀而被附近居民稱作「白城子」。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時,陝西橫山知縣何炳勛根據榆林府知府徐松的指示前往「白城子」調查,並確定了該處遺址即為被遺棄的統萬城。

1956年9月,陝西省的文物工作者前往白城子遺址進行考察,肯定了何炳勛先前的推斷。在這次考察中,文物工作者還清理出了銅印、銅鏡、銅佛像、箭簇、瓷獅子、大瓦、花方磚等文物。20世紀70年代,陝西省的文物工作者對統萬城遺址進行了系統的勘測,並對其中部分地點進行了發掘。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統萬城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統萬城 相關視頻

統萬城遺址:匈奴人最後一座都城遺址,建成後不久匈奴就滅亡了
陝西榆林靖邊統萬城遺址是大夏國的國都,是匈奴建成於公元418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