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結束學生生活(蒙昌榮)

結束學生生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結束學生生活》中國當代作家蒙昌榮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結束學生生活

進入初中三年級了。永興鄉完小加上村小帶帽初中一共八個班,有406名學生。為了提高升學率,初三上期各班按平時測驗的成績全鄉選出100名成績較好的學生參加主科(語、數、理、化、政治)競賽,從中選出40至50名尖子生,成立尖子班集中學習。

當然,按孟曉謀的學習成績直接入選參賽。曉謀心想,這次競賽對自己來說意義不大,因為完小兩個初三班學生成績遠遠好於村小帶帽初三學生成績。但他聽說篩出的好成績學生組成的尖子班班主任可能是李老師,他不想離開李老師,所以他還是沉着應戰。競賽考試安排在周末,他們班一共選出21名同學參賽,是參賽人數最多的班。

周六,曉謀起了個大早,吃罷早飯,天剛拂曉他便向學校趕去。離考試還有一個多小時,他來到宣傳板報處看了一下考試科目及時間安排,便到教室看書去了。

"璫璫璫 ……"考試的預備鐘聲敲響了,孟曉謀走出教室,在禮堂後的小樹旁,這時李老師走過來對他說:"把考試時間用夠,不要慌,沉着應戰"。曉謀點頭回答。他想這次一定賽出好成績來,給李老師一個好的回答。

考試安排在小學裡的教室里進行的,進考室不帶任何書籍,只能帶筆、直尺、圓規、三角板等。

這個星期周末各科老師都沒休息,把一天半的考試題全部閱卷完畢。

是星期一上午最後一節課,完小全校同學一千多學生集中在運動場集合召開師生大會。教導主任蔣主任主持大會,陳校長作了重要講話,並對初三競賽進行通報:完小初三(1)班的孟曉謀以總分465分獲第一名;完小初三(2)班的顏全以436分總分獲第二名;完小初三(1)班的金靜同學總分424分獲第三名。陳校長對這次完小初三(1)班在這次競賽取得的好成績給予讚賞,選入尖子班人數最多達17人,且第一名和第三名的桂冠被該班所獲。蔣主任給前三名學生髮了獎品獎狀。陳校長對初三(1)班班主任李老師的辛勤努力給予了高度讚揚,根據李老師介紹孟曉謀刻苦學習精神在全校表彰,並任命李老師為尖子班班主任教師。

這次曉謀獲得競賽第一名,黑夜裡煤油燈的微光催生出燦爛的小花,李老師替孟曉謀高興。通過這次競賽,孟曉謀越加發奮學習,同時積極參加學挍團支部組織的各種活動,他主動策劃"團員之家"板報,與其他團員同學自編內容,得到校領導的高度評價。在陳校長的推薦下,初三下期曉謀擔任校團支部書記。

下期春暖花開的季節,李老師知道曉謀有安泥鰍黃鱔的習慣。為了讓曉謀在最後一個季度不分心學習,在一個放晚學的時候,李老師叫曉謀去辦公室,李老師對他說:"從今你不再去安泥鰍黃鱔了,你家裡情況校領導都清楚,作業本由學校提供,蒸飯的飯票我已給你買好了。」說着李老師從辦公桌箱裡拿出一疊飯票遞給曉謀。接過飯票,曉謀眼眶濕了,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沉默良久,對李老師說:"我決不辜負您和校領導對我的幫助,爭取考出最好的成績。"

1981年伊始,廣福大隊全面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西南農村的五月是雙搶月,既要收小春,又要搶種大春,養蠶什麼的。廣福地薄地廣,農忙正值高峰期,蠶已到四齡期。曉謀的母親累病了,偶爾姐姐們回來幫忙農活,照顧一下母親。曉謀每天放學回家和父親收麥子忙到半夜,餵豬、養蠶照顧母親。

農村有句農活諺語:立夏小滿正插秧,小滿節已來臨,眼看別家的秧苗都快插完了,孟曉謀的父親一人忙這忙那,秧苗還沒有插,謀曉謀急在心裡。那周六放晚學,孟曉謀向李老師說明家裡情況,請了假。第二周整整一周沒去上課,請來姐夫們幫着整田插秧,直到把秧插完,曉謀才去上課。

這時離中考不到一個月了。李老師在學校教務處收拾出一間有6平方米體育器具間,將一些器具搬出後,鋪了幾層上下床,用於給成績稍差的學生住校補課生住。孟曉謀落下一周的課,李老師叫曉謀住校補課。

自初三以來,李老師像農村雙搶勞動的農民,沒日沒夜給學生輔導。她教的是數學和化學課,她幾乎沒有休息過星期天。周末食堂師傅不上班,為解決學生的吃飯,李老師叫自己七十多歲的老母親用大甄子蒸上飯,自做的鹹菜、炒上小菜保證了同學們吃飯問題。努力學習,拿成績來回報李老師,這是每個同學的心聲。的確,初三(1)班的數學和化學成績是全年級平均分值最高的學科。

李老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的嚴謹教學,從小處說,是為了學生的前程;從大處說就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四個現代代"建設培養人才。中國剛從「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甦醒過來,改革開放的號角已吹響神州大地,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十年浩劫中,全國各領域空白很多,需要大量人才。她為自己學生搭好初級階挮,才有希望讓學生向高級技術領域攀登。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李老師廢寢忘食,白髮在遞增,她真的做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境界。

中考結束三周後,孟曉謀得知全班考取涪江師範校(中師)2名,中專技校2名,重點高中涪江一中、二中13人,班上其他同學全部升入普通高中。其他班沒有升上中師、中專或重高的同學,升入普高的同學也很少。曉謀沒有收到中專或中等師範校的錄取通知書,收到的是涪江縣第一中學校的通知書。與曉謀同桌的何友平同學考取的是普高。

一個逢集的日子,孟曉謀背上自家種的梨子來到李老師家。李老師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便說:"不要不高興,依你的成績上高中發展前途更大,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將來為祖國作更大的貢獻。"孟曉謀低頭沮喪着對李老師說:"李老師,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教導,沒有考出最好的成績。""不要緊,你已經努力了,我知道你想上中師,總分不就差一點五分嗎,以後在一中多努力,一中是我們涪江最好的中學,爭取考入一所好的大學。……」

孟 曉謀帶着憂傷的心情從李老師家裡出來,向街上走去。想着自己中考倒霉的一點五分之差,把自己的夢想留在了天際。他深知自己的家庭條件,父母供自己上高中和大學肯定很艱難,如果能上中專或中師,三年後,便可以參加工作,年邁的父母就不會為自己受長時間的苦累……

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很擠,挑籮筐的、背背兜的給陝窄的街道水瀉不通。他在街上逛了一會兒,來到鄉文化站,這裡是鄉里唯一有書的地方,他走進去,交了5分錢的閱讀費,便翻閱起來,翻着看着,一本《我的大學》映入曉謀眼帘,他拿着一看,原來是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的名著,他看了內容簡介後,想到自己以後的生活是否像書中主人公那樣不屈命運的擺布,所以他交了兩元錢壓金後,把《我的大學》租走了。

八月雖入孟秋,但夏火的餘威未炴,將大地莊稼都烤熟了,水田的稻穗沉甸甸的,無神地低着頭。離開學的日子近了,孟曉謀家才收回一部分稻穀。秋雨及早的到來,孟曉謀的心愁壓得像田裡的稻穗,像連綿不斷的秋雨。已是九月一日開學第一天,他家仍有一畝多稻穀沒收回來。

這天晚上吃飯桌上,父親對曉謀說:"明天我叫你三姐夫和四姐夫來把那頭稍大的豬賣了,一部分給你做學費,另一部分買秋種的化肥"。

李老師對曉謀的父親講過曉謀刻苦求學,成績不錯,叫家裡一定要支持曉謀念書。所以,他的父親不得不賣掉尚未長大的豬。

孟曉謀望着清瘦滿面皺紋的父親,再看頭髮花白病魔纏身的母親。他對父母說:「書,我真想讀下去,將來會有很好的前途。可是您們都六十多歲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特別是媽的身體更別說了。如果我繼續讀下去的話需要七年時間,七年後,您們都七十多歲了,這七年能供上我上學的費用嗎?念下去的話,會給家裡帶來長時間的壓力。"聽曉謀這麼說後,父母親也沒作出具體的決定。

貧窮的中國農村剛從飢餓中走出來,經濟是很緊缺的。沒有像今天的民營企業、大企業家比比皆是,更沒有資助貧困學生的機構和個人。貧窮成了農村窮困家庭孩子邁進高等學府的絆腳石,讓他們望而生嘆,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直到天氣放晴後,到了九月五日才將地里的穀子收完。

六日大隊老支書金書記串生產隊路過孟曉謀家,他知道孟曉謀還沒去上學,就經朝他家走來。孟父見金書記到來,請金書記屋裡坐,又是遞上紙煙(父親專門備用招待客人的煙,他平時抽旱煙)。金書記問孟曉謀的父親:"老孟,你家曉謀怎麼沒去上學呢?能考上縣最好的中學,全鄉也不多,廣福大隊幾年來就曉謀考上了,叫他去讀書,以後才有更好的發展……"

聽了金書記的勸導,第二天孟父將那頭還不壯的豬賣了,叫孟曉謀挑起曬乾的穀子去電房加工成大米。七日一早,孟曉謀將備好的書、簡單的衣物、大米用蛇皮袋子裝好挑着出發了,父母把他送到村口,父親給了他30元錢。

別了父母,孟曉謀挑着行李來到永興完小向李老師道別,並轉辦團員組織關係。李老師見孟曉謀挑着些大米,對曉謀說:"到縣城後還要步行一小時左右才能到學校,你把米留下,我給糧票你去交食堂,省得下車後挑來挑去。"李老師把五十斤全國糧票給了曉謀。大米本沒有五十斤,李老師執意要給曉謀糧票五十斤。他滿懷激情告別李老師,背着行李向車站走去。

永興鄉到涪江縣城四十多公里,車費八角錢。孟曉謀是第一次坐汽車,放好行李,當汽車啟動時,他有種難捨難離的感覺--母親多病,自己走後,農活加重,母親累不得,願母親不再患病!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痛,可是整個冬天,它讓心在焦慮中積蓄力量。盼到春天的芳華。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巔簸汽車駛進縣城塔耳門車站。孟曉謀第一次來縣城,一切又陌生又新鮮一一林立的樓房,寬敞馬路上車流不息,街道兩邊琳琅滿目的商鋪……這時他不知該從哪個方向走,他放下背包,小心冀冀從舊帆布書包里取出錄取通知書,看了看路線註明。他走出塔耳門,穿過鐘鼓樓,一邊問路邊的行人一邊走,一會兒涪江橋出現在眼前,他奔向橋頭,對岸的白塔躍入眼帘,嘉陵江就在左前方。再問行人,知道過了大橋,離學校不遠了。

下午兩點左右,謀曉謀背着行李終於來到南津街,遠遠望見高大的橫樑校門上端有紅漆塗得鮮紅的行體大字"涪江縣第一中學校」。他便加快腳步,來到校門前,呈「八"字排開的校門一側有校史介紹,另一側有學校前校友現在的成就簡介。校門看上去雄偉磅礴、氣派的感覺。真不愧是縣裡最高學府!

走進校門,正面是寬闊的運動場一一籃球場、田徑場、足球場,看見運動場對面邊上的人影小了許多。

這時,門衛師傅見孟曉謀背着個蛇皮袋子,一副農村模樣裝束青年在東張西望,便問道:"你是來幹什麼的?"「你好!老師。我是本挍高一新生來報名的。"孟曉謀回答道。門衛師傅上下打量着他,只見他上穿土白布襯衣,下穿藍布褲子,腳穿一雙解放牌膠鞋。並用質疑的目光問:"開學一周了,怎還沒報名?"孟曉謀見門衛師傅不信自己,便從褲袋裡摸出錄取通知書給門衛師傅看。接着門衛師傅帶他去了教導處,找到曾副校長,辦理了入學手續;然後在曾校長的安排下來找到班主任王老師。學費交了23元,到食堂交糧票38斤,生活費18元,可錢不夠了,把剩餘糧票折價交食堂,交了5元生活費,還欠本月生活費6元,待下月補齊。這時曉謀口袋只剩下1元2角錢了,肚子早就嘰里呱啦了,將行李放到寢室後,他用1角2分錢買了兩個餅子充飢……

高一新生共有5個班,一班和二班是幹部子弟生或城鎮學生,曉謀沒有參加入學考試,按升學成績就分在三班,新課已上三天課時了,曉謀只好補前預後。

國慶節到了,加上周末一共有三天休課時間。各地同學紛紛往家裡趕。走向塔耳門車站的路上,有的同學在商鋪里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各種叫賣聲 ,聲聲不歇。他很想買點東西送給李老師或母親,畢竟自己是第一次出遠門;但口袋裡買了車票後只有2角多錢,像自己這樣的窮學生,想得到的事卻很難做到啊……

回到永興場,孟曉謀兩手空空去了李老師那裡,向她匯報了這一個月來的學習情況。李老師很高興的鼓勵曉謀好好學習。

孟曉謀用剩下的2角錢買了點水果糖,邁着更快的腳步向家裡趕。臨擦黑回到了家裡,只見父親在灶屋做飯,母親因天氣變涼,加上秋種勞累又病倒在床。他來到母親床前,把糖紙拆開,將糖餵到母親嘴裡。一個月沒見母親,也不知母親病了多久,看上去母親又瘦了不少。來到灶屋他問父親給母親請醫生看病沒有?有沒有給母親買藥……

父親做好了晚飯,除炒的小菜外,另加了一缽雞蛋湯。曉謀扶着病弱的母親坐在桌前,往日是父親將飯送到床前,今晚母親見兒子回來了,她要下床來一起吃飯。一邊吃飯,孟曉謀一邊向父母匯報了這一個月以來的學習情況以及縣城的各種見聞;並向父母說:"我讀完書,有了工作,我把爸媽接到城裡去生活,也像城裡人一樣過日子。"父母高興得都笑了。吃完飯,曉謀燒來熱水,叫爸媽洗腳,自己去了灶屋洗碗、餵豬。該幹的事幹完了。他問:"媽,您吃藥沒有?你到家前,我已吃過藥了。"母親回答道。接着他對父親說:"這兩天您把媽照顧好,坡上的活我來干。"

土地承包到戶後,家家戶戶的田邊地角該開挖的地都整理成田土。清晨曉謀被清脆的鳥鳴吵醒,他扛着鋤頭向南坡走去,大部分的土塊被父親翻挖了出來,面積稍大的土塊邊父親鏟來路邊雜草,曬乾煅燒後,用豬糞混堆起高高的灰堡。父親是幹了幾十年莊稼的莊稼漢,田地里沒有一根雜草,一鋤一鋤翻挖出的坡土平整規則,排水溝通暢,一看便是老莊稼漢乾的細農活。

其他人家戶也早早培好土塊,有的開始播種豌豆、葫豆了。孟曉謀開始翻挖父親沒挖完的空土,不到一個小時的幹活,他的手磨起了泡,他忍着痛繼續翻挖……

耕地屬於農民,農民離不開耕地。只有當農村生產關係適應了生產力,農業就像垂危的老嫗煥發出青春活力;家家戶戶把自己的責任地打理得像美麗的少婦,豐贏飽滿。糧食豐收,各家壇里罐里不再空肚子,養的牲肥畜壯。農村正走向繁榮的春天!

10月4日,該是曉謀返校的時間,他看着母親病秧秧的身子,沒有勇氣跟父親要生活費,畢竟母親的病還得花錢治,他沒告訴父母一個月應該交多少生活費。臨走時,他向父親要了7元錢,一是車費8角,另外還要補足上月的6元生活費。這次他帶了40斤大米,生活費是跟同學借的。

這一學期下來,曉謀為交生活費傷過很多腦筋,有時在同學那裡借,有時多帶大米抵交生活費,有時幫食堂打掃衛生少交點生活費。該想的辦法都想盡了。菜自然長期按最便宜的小菜招待自己。

俗話說:一窮學生二窮兵,三窮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家裡窮了,其家學生就更艱難度日。特別對那些還不具備掙錢能力的人來說,錢就更貴了。真應了那句俗話:金錢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沒錢的生活危機四伏,人格、自尊一一自己也許就看不起自己。

高一上期結束了,期末考試孟曉謀成績還不錯,總分排班上第7名,排年級21名。

考試完以後,已是寒冬臘月時近小年了。同學們離校前去城裡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帶回家去。城裡賣衣服商鋪里比鄉下款式花樣多,楊川同學約孟曉謀一起去城裡逛,他對楊川說:「我和你一起去涪洲市場,逛會我就回家,不回校了。"楊川對孟曉謀說:"平時沒空出來買衣服,過年了買兩件衣服回家吧。"

孟曉謀挎上舊帆布包和楊川來到涪洲市場,這裡所售商品——吃的、穿的、用的讓孟曉謀看得眼花繚亂,讓他大開眼界,看到商品的海洋。購買貨品的人擁擠不通。曉謀只是陪着楊川到處看,他口袋裡除了車費外,沒多餘的錢。逛了好一陣,楊川買了自己喜歡的運動服一套和一雙運動鞋。楊川叫曉謀選買一套,曉謀心裡特羨慕流行的運動服,學校里很多同學都喜歡穿運動服,自己長期穿的是土裡土氣的學生服,沒錢只能看看就夠了。他對楊川說:"等過完年返校再來買。"他與楊川道別後,徑直去了塔耳門車站……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別說他們正是青春芳齡,男女同學都開始為自己的容貌修飾,有的同學裝扮得神彩飛揚,鶴立雞群;孟曉謀愛美,但那遜色的衣着,始終讓他無法退去鄉間的土氣,猶如雞在鶴群一般立於校園間。他只能把這份衣着華麗美來裝飾自己的內心心靈,深深地刻在心底……

孟曉謀回到家裡,寒冷天氣,母親肺氣腫不停的發作。一天中午,醫生給母親開了藥方子,他叫父親給錢自己去街上藥房買藥,他發現父親那木訥和無奈的眼光,便小聲問父親:"爸,是不是沒錢了?"父親只呆呆地點頭。母親的病不能拖呀!轉身對父親說:"我去三姐家借去"。

去三姐家的路上,凜冽的寒風吹得樹木直哆嗦。曉謀的心像凍焉的枯草,父母老弱的身影總在腦子裡遊蕩。父母種地艱難度日,供自己上學太難了,這書該怎麼讀下去呢,這才一學期呀,那這七年將如何煎熬……這時他的心緒極其複雜。他像失蹄的駿馬,無力在大道上奔馳。走着走着,腦子裡慢慢明晰起來,再讀下去,不是要母親的身體作代價嗎?一個輟學的念頭悄然滋生了。

三姐借給曉謀五元錢。他猶豫了一會對三姐說:「三姐,看媽這身體不好,下期我乾脆不讀了"。三姐說:"你讀吧,我們支持你"。可一旁的三姐夫並沒作聲。他借了錢直往街上去。

這時他絕望的心境像寒冰凍着。路上碰到很多熟人購買大包小包的年貨,而自己給母親買藥的錢還是從三姐那裡借來的,不敢想象買年貨了。走着想着,他想起暑假里讀過的《我的大學》,想起了阿廖沙的處境和遭遇。生活的大門早早向自己敞開了,何必要無動於衷呢。如果自己是一根苦瓜命,恐怕白糖也拌不甜啊,認命吧,寒家子弟早承家。他決定棄學不去念書了。[1]

作者簡介

蒙昌榮、男、重慶市合川人,中共黨員,熱愛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