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結廬在人境(張麗娜)

結廬在人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結廬在人境》中國當代作家張麗娜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結廬在人境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三十多歲的爸爸第一次建房——為爺爺和大伯打窯洞修地坑院。大伯有病,爺爺老了。那時爸爸在銀行當會計,只能趁下班或假日拚命干。冬天我們頂着寒風給爸爸送午飯,見他只穿一件破舊的襯衣還滿臉大汗。爸爸蹲在架子車旁呼嚕呼嚕地吞飯,我們爭來爭去拖着他的大鎬。爸爸吃好了,一邊笑捏我們的鼻子,一邊緊緊我們的圍巾,催我們快回去。他自己呢,頭上冒着「煙」,扎着馬步掄起大鎬挖土,像個瘦瘦的「大力士」,看着多可笑呀!當我們把這些說給媽媽,她的眼圈紅了,淚一滴滴落到正納着的鞋幫上。幾年後,大伯和爺爺喜氣洋洋地搬進涼爽整潔的新窯洞,再看爸爸,更黑更瘦了。

1984年的秋天,陰雨連綿,我們居住的土窯濕透了,顫抖着站不穩了!大雨滂沱的深夜,朦朧中媽媽急促地推我:「起來!快起來!」我睜開眼,窯頂到處漏水,床上、桌上、地上擺滿了接水的大小盆罐,土塊連同石頭一起從窯頂砰砰砸下來。微弱的油燈搖晃着,弟弟妹妹驚恐地喊:「姐,窯要塌了!」黑夜裡,我們一家淋着瓢潑大雨,淌着齊膝的水,攙扶着離家而去。第二天,當我們站在半院子土堆前,想着曾給我們多少歡樂的家,不禁潸然淚下。

爸爸四處籌錢,把塌了一半的窯洞用磚石加固。開工時已入冬,刺骨的寒風把爸爸媽媽粗糙的手割開一道道血口。晚上,我們一家寄住在四面灌風又小又窄的石頭房子裡。冰冷的寒氣浸透薄被,一夜都暖不熱,偶爾還會從牆縫掉下凍僵的蛇……一個多月的努力,臨近年關時,我們住進了「新」家,藍磚牆白灰勾縫,溫暖的大炕前有明窗後有灶台,炕上貼着胖娃娃抱鯉魚的年畫,案板上是又大又喧新蒸的熱饅頭,多麼溫馨幸福的家啊!之後,每天晚上爸爸都要熬夜給家裡的地面鋪磚,村里放電影爸爸從來沒有看過。很快,我們家有了平整的地磚,這在當時的農村是「高配」呢。

此時,爸爸轉為農村信貸員,風裡來雨里去,足跡遍布十里八村,幫助村民種果樹種藥材,建工廠搞養殖,一批又一批人脫貧致富,蓋起一排排平房。常年的奔波忙碌,過度的操勞,爸爸得了非常嚴重的職業病,需要常年吃藥。

給子孫留一個堅固的家,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爸爸久藏的心愿。1993年,爸爸又掙扎着在窯洞前給弟弟蓋平房。弟弟生氣地喊:「爸,你歇着吧,我長大了蓋樓給你住!」爸爸笑了,不改初衷,打了地基,上了房頂,爸爸再也沒力氣粉刷平房了。他站在梯子上鏟新房頂的泥,隨着刺耳的吱吱聲,泥片紛紛墜落,騰起團團塵霧。「爸,歇一會兒吧!」我站在門口喊了一聲,喉嚨一陣發緊,不由地咳嗽起來。爸爸停下來,轉過滿是灰塵的臉答應一聲,又「吱吱」鏟開了……

我們姐弟上學畢業後,先後都在城裡工作。農村老家的平房,爸爸就讓大伯的兒子住了。2001年,爸爸退休時拿出所有錢也在城裡買了一套房,和我們住的不遠,他和媽媽不但給我們做飯,還接送我們姐妹幾個的孩子上學,這一照顧就是十幾年,一直到孩子們也都長大、去外地上學。

2006年,弟弟要在另一個城市結婚。爸爸賣掉了他住的大房,換了一套二手的小房,又悄悄跑銀行貸款,想方設法籌備弟弟買房、結婚的錢。辦完弟弟的婚事,爸爸手頭拮据,他和媽媽生活更加節儉,吃的醋兩毛一袋,一雙襪子穿得腳後跟都沒有了。為了補貼家用,爸爸又找了晚上燒鍋爐的工作,天黑上班天明回家。

年二十三,一大早爸爸就急着買雞買肉,被媽媽擋回去了,說冰箱裡已經放不下了,東西會糟蹋壞的,隨時吃隨時買就行!午飯時,爸爸仍嘮嘮叨叨的惦記着買肉。媽媽剛要張口,爸爸生氣了:「不買!不買!下午小毅就回來,是不是讓他去買!」這次,媽媽不吭聲了。弟弟小毅和弟媳下午從外地回家,爸爸知道兒子會和他爭着去買東西,他捨不得讓兒子花錢。

弟弟回來第二天,小區管理員來收暖氣費。媽媽拉我到陽台上,要我先把錢墊付了,隨後爸爸發了工資還我。我立即答應取錢並告訴爸媽不用還。最終爸爸沒有要我的錢,不知他從哪兒借錢付了暖氣費。爸爸低聲告訴我錢已交了時,我忍不住要抽泣。爸爸狠狠瞪我:弟弟就在隔壁!不管爸爸貸款還是借款,弟弟一概都不知道。弟弟的月收入是爸爸退休工資的很多倍,但是爸爸認為為兒子買房、操辦婚事、管理家裡的大小事務是他的責任!

後來,二姐有一套房子要出租,又怕房客把她的房子弄得不成樣,於是爸爸媽媽拉着大包小包的東西,搬到了二姐的房子裡住,而他們的房子讓二姐租出去。

姥爺去世早,爸爸媽媽一直承擔着照顧姥姥的任務,幾十年如一日。有姥姥的時候,爸爸整天跑前跑後給姥姥買菜,買藥,我們也不覺得他和媽媽年紀大。2015年,姥姥走了之後,我們突然發現爸爸媽媽都年過七旬。二姐的房子在五樓,爸爸媽媽腿腳不方便,上樓總是氣喘吁吁的,再加上媽媽的手關節炎老是疼。弟弟妹妹就在有溫泉水的地方給爸爸媽媽買了一套一樓的房子。

結廬在人境,深藏愛與情。這幾十年來,家的位置在變,愛不變。爸爸媽媽住在哪兒,哪兒就是我們的大本營,周末或者假日爸爸媽媽總是買很多好吃的,等着孩子們去享用。

在爸爸家裡,孩子永遠是孩子,長多大都需要照顧,需要呵護;爸爸永遠是爸爸,耄耋之年也是兒女的支撐和依靠。也許是一直以來的習慣使然,爸爸總是「不服老」,要往家裡搬一袋蘋果,媽媽推開妹妹:「你別動,讓你爸來!」煤氣灶上的一大鍋饃蒸熟了,爸爸搶在我前面:「去,去,別燙着你!」牆上臥着一隻蚊子,姐姐也驚叫:「爸,蚊子!」爸爸舉着蠅拍就跑了過去。老家的核桃熟了,爸爸獨自擠公交車回家,拿棍子敲下來,一個個剝去綠色的外皮,裝了滿滿兩麻紗袋背到城裡,分裝在幾個油紙袋裡,孩子們每人一袋。冬天到了,爸爸到銀行排隊逐一給女兒們交暖氣費。過年了,爸爸媽媽買窗花,請「福」字,一應俱全,兒女們每人一份。

2020年,78歲的爸爸摔了一跤溘然長逝,我們家的頂樑柱爸爸永遠離開了我們。爸爸一生都在為他人付出,他給了我們一個家,他就是我們遮風擋雨的房子。

一生的父親,永世的恩情。爸爸,如果有來生,我們願生生世世愛護您,報答您。[1]

作者簡介

張麗娜,中小學高級教師,在多家報刊雜誌發表散文、童話近200篇,三門峽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