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經略台真武閣

經略台真武閣,位於廣西自治區容縣城東的人民公園內。中國道教宮觀建築。略台真武閣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經略台真武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用於奉祀真武帝以鎮火災。其結構採用三層檐、歇山頂、穿斗式構架,通高13.2米,用近3000條鐵梨木構件,以槓桿結構原理組成穩定的統一體。

經略台真武閣樓層明間縫與角柱相交的位置,有四根金柱貫穿二、三層,上承屋面和三層樓面,二、三層屋檐挑的後尾插入柱身,下離二層樓板面5~25毫米,是這一建築最大的結構特點[1]

1982年定為第二批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簡介

古經略台位於容縣城東的人民公園內,繡江之濱。相傳建於唐乾元至大曆年間(758年至779年),為唐代詩人元結任容縣經略使時所建,主要用來操練士兵,故取名為經略台,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據說當時台長35米,寬15米,高出地面4米,中間夯土,四周砌磚石。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經略台上原有的建築慢慢破損殆盡,唯獨一個偌大的台基依舊。明朝初期,為祭祀奉祀真武大帝,鎮脅火災,在經略台的台基上修建了一座道教建築的廟宇,名為真武廟。到了明萬曆元年(1573年),當地官府組織鄉宦,把真武廟改建為三層木構樓閣,就是現在的真武閣。

整個三層樓閣為槓桿式純木結構,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3米。全樓上下採用近三千條大小不一的木構件構成,鑿榫卯眼,斜穿直套而成,無一釘一鉚,也沒有一個鐵構件[2]。樓閣的一樓有樑柱18根,座落在經略台台基的形石座之上。二層樓有四根大內柱,承受着上一層樓的樓板、梁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但柱腳卻都懸空不落地(現約離地板有2cm距離)。此被視為整座樓閣最精巧,最令人驚嘆的部分。主要原因是,在二樓和三樓各用九根枋子(拱板)穿過檐柱(即底層內柱)的上部,組成兩組嚴密的槓桿式斗拱,拱頭承托外面寬大的瓦檐,而檐柱就是槓桿的支點,拱尾托起這四根懸空內柱。400多年歷史滄桑,歷經無數的地震颱風,至今安然無恙,依然屹立在繡江江畔。

1962年,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到容縣考察後,在《建築學報》第7期發表《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槓桿結構」》,至此這座深藏了幾百年的、猶如天平一樣維繫整座建築的三層樓閣始被世人所關注。1982年,經略台真武閣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真武閣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也是四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沒有進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

視頻

經略台真武閣 相關視頻

國寶檔案真武閣
天下奇樓—廣西容縣真武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