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氨酸血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組氨酸血症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組氨酸血症(組氨酸血症)一般指組胺酸血症
組胺酸血症於1961年由Ghadimi發表,為先天代謝異常疾病之一種。自組胺酸血症患者之肝臟及皮膚角質層的樣本證實,患者體內組胺酸酶(histidase)缺乏活性,使組胺酸代謝受到阻礙,無法轉變成犬尿酸/尿刊酸(urocanic acid),導致血中組胺酸上升。在哺乳動物中,組胺酸酶主要表現於肝臟與皮膚。
臨床症狀
在生化數值方面,由於組胺酸代謝被阻礙,導致血液、尿液及腦脊髓液中的組胺酸濃度上升;尿中組胺酸代謝物的濃度增加;血液及皮膚的犬尿酸/尿刊酸濃度下降。血液中組胺酸的濃度可能為290-1420μM(正常值70-120μM)。
部分的患者只有高組胺酸的現象,而沒有其它的症狀。少數患者則可能有智力障礙與語言方面的問題,但目前認為這些患者的的智力障礙可能與此症無關。曾有報告指出,組胺酸血症患者可能合併有神經學與身體方面的異常;包括小腦運動失調(cerebellar ataxia)、腦水腫、情緒不安、身材矮小、骨齡遲緩、seizure disorder、反覆感染、早熟(precocious puberty)、先天再生不良性貧血(congenital hypoplastic anemia)、血小板減少紫斑症(thrombocytopenic purpura)、多重先天性異常(multiple congenital anomalies)等。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組胺酸血症可能包括至少2種亞型,常見為良性非疾病的亞型,另一種少見的為異常亞型(disadaptive variant)。
有些新生兒患者被發現是因為母親為組胺酸症患者,因而導致新生兒體中的組胺酸濃度上升。目前認為這些新生兒並不會有不良的後遺症。
致於患者體中缺乏犬尿酸/尿刊酸,可能導致不良的影響。目前認為犬尿酸/尿刊酸有兩個作用,可以作為紫外線防護與抑制免疫作用的調節者。研究指出,犬尿酸/尿刊酸的缺乏可能造成患者皮膚異常發生率的改變
診斷
檢驗患者血中及尿中之組胺酸濃度,以氯化鐵試驗(ferric chloride test)檢驗尿中代謝物imidazolepyruvic acid。
治療
飲食方面:建議採用低組胺酸飲食,以降低血中組胺酸濃度,不過飲食治療的功效仍有爭論,99%的患者若無其它症狀,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酵素替代治療:將組胺酸酶裝入膠囊內,以保護組胺酸酶的活性不被破壞,在in vitro的實驗中,可以代謝大量的組胺酸,但研究尚未發表結果。
組胺酸血症患者的個別差異性大,目前對於疾病採取症狀治療,視患者的狀況決定是否需要早療及復健等介入,以幫助其得到良好的預後。
發生率
西方國家:發生率:1/8600(魁北克)至1/180,000(紐約)。 亞洲國家:日本發生率特別高,為1/9,600。其它地區發生率不明。
遺傳模式
人類的組胺酸基因(histidine ammonia-lyase, HAL)位於第十二號染色體長臂,HAL為單份基因(single-copy gene),長度有25kb,由21個exon構成。目前認為組胺酸酶在進行轉錄作用(transcription)時,受到組織特異性(tissue-specific)的調控,由於有肝臟與表皮特性轉錄因子(epidermis-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s)的結合位置,因而組胺酸酶只在肝臟與皮膚表現。雖然組胺酸酶的分子特徵及其確切損害的原因尚未確定,研究推測可能由於12q22-q24.1區域出現缺失;或是HAL基因的轉譯區(coding region)產生突變,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此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疾病,亦指父母雙方皆有可能是隱性帶因者(carrier:父母各帶一個有缺陷的基因,但沒有臨床症狀者),病患必須同時帶有兩個缺陷基因(由父母各得到一個)才會發病。只要父母均為帶因者,每個小孩皆有25%的機會為病童,有50%的機會為健康帶因者。罹病機率並無性別之分。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