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紡車是用於從纖維材料如毛、棉、麻、絲中生產線或紗的設備。傳統紡車通常有一個用手或腳驅動的輪子和一個紗錠。紡車生產紗的過程稱為紡紗,是紡織的兩道工序之一。
分類
中國古代紡紗工具分手搖紡車、腳踏紡車、大紡車等幾種類型。手搖紡車據推測約出現在戰國時期,也稱軠車、緯車和繀車。常見由木架、錠子、繩輪和手柄4部分組成,另有一種錠子裝在繩輪上的手搖多錠紡車;腳踏紡車約出現在東晉,結構由紡紗機構和腳踏部分組成,紡紗機構與手搖紡車相似,腳踏機構由曲柄、踏杆、凸釘等機件組成,踏杆通過曲柄帶動繩輪和錠子轉動,完成加捻牽伸工作。北宋後出現大紡車,結構由加捻卷繞、傳動和原動3部分組成,原動機構是一個和手搖紡車繩輪相似的大圓輪,輪軸裝有曲柄,需專人用雙手來搖動。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紡織機械[1]。原動機構為一個直徑很大的水輪,水流衝擊水輪上的輻板,帶動大紡車運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加捻和卷繞同時進行,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一晝夜可紡紗100多斤,比西方水力紡織機械約早400多年。近代社會,紡車已逐步發展為織布機。但由於科技發展,紡車與織布機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水轉大紡車
水轉大紡車(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的水力紡紗機械。發明於南宋後期,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
水轉大紡車專供長纖維加拈,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麻紡車較大,全長約9米,高2.7米左右。它與人力紡車不同,裝有錠子32枚,結構比較複雜和龐大,有轉錠、加拈、水輪和傳動裝置等 四個部分。用兩條皮繩傳動使32枚紗錠運轉。這種紡車用水力驅動,工效較高,每車每天可加拈麻紗100斤。水轉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大成就,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漢代的紡車
漢代紡車,根據畫像石上所畫的形狀看,和明代《天工開物》上的紡車類似。這種紡車的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紡紗動效已經比紡專提高大約二十倍[2]。這種紡本上已經使用繩輪傳動,證明我國早在兩千年前就在工具機上使用繩輪傳動了。使用這種紡車,還可以加拈、併合比較均勻一致、不同粗細的絲或弦線。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叫做」漢瑟」的樂器;它的弦是用十六根單絲合股加拈成的,每一根都紡得非常均勻,能發出協調的音律,大概就是用這種紡車加工的。
這種紡車,除了可以紡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製成緯紗用的纖子。過去用紡專的時候,需要另外偽工具搖纖,現在有了紡車,就能兼做這項工作了。這就可以比較大地提高生產效率。
視頻
紡車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史】宋朝 | 和平崛起的偉大嘗試,搜狐,2017-09-20
- ↑ 中國古代的紡車(上),科學與藝術數字博物館,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