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紡織城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地處灞橋區中部,西安城東白鹿原下,滻河之濱,介於繞城高速和東三環之間。西、南與紅旗街道相鄰,北與席王街道接壤,總面積5.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紡織城街道下轄11個社區、1個行政村。2011年,紡織城街道總人口10.69萬人,工業總產值達到30.1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8.1億元,財政總收入3039萬元。[1]

中文名: 紡織城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

地理位置: 灞橋區中部

面 積: 5.3 km²

下轄地區: 11個社區、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紡正街533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038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10.69萬人(2011年)

目錄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1953年國家批准在此籌建棉紡基地,先後建起國棉三、四、五、六廠和西北第一印染廠等,逐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故名紡織城。

建置沿革

古稱郭家灘,清代為沙谷堆社駐地。

1949年,屬長安縣第四區。

1951年1月,劃歸灞橋區,先後屬長安縣第九鄉、第十三鄉。

1956年4月,始設郭家灘街道。

1958年9月,屬紅旗公社。

1960年5月,設紅旗公社紡織城分社。

1961年5月,改紡織城公社。

1978年12月,改設紡織城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紡織城街道轄一印社區、三棉社區、四棉社區、五環社區、六棉社區、電建社區、紡醫社區、紡星社區、向民社區、向陽坊社區、棗園劉社區11個社區,棗園蘇1個行政村;下設272個居民小組、2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紡織城街道下轄11個社區、1個行政村。辦事處駐紡正街533號。

地理環境

紡織城街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中部,西安城東白鹿塬下,滻河之濱,介於繞城高速和東三環之間。西、南與紅旗街道相鄰,北與席王街道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8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8千米,總面積5.3平方千米。距區人民政府500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紡織城街道轄區總人口10.6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6萬人,城鎮化率80.4%。另有流動人口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5.19萬人,占48.6%;女性5.5萬人,占51.4%;14歲以下1.07萬人,占10%;15—64歲8.02萬人,占75%;65歲以上1.6萬人,占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0170人。

經濟

綜述

建國前,紡織城溝壑縱橫,雜草叢生。建國後,1953年,國家批准在此籌建棉紡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國棉三、四、五、六廠,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紡織印染企業為支柱,以西北電建四公司、紡織科研所等十餘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集群。從1971年開始,由家屬、居民、社青組辦各類來料加工、服務性社辦企業遍地開花。1993年有各類廠、店、社60餘家,占地總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職工500餘人。主要有機械修理、冶煉鑄造、化工電子、印染織帶、捻線等,產品遍銷全國十幾個省、市、區。1993年有百人以上的商場、店4個,百人以下的10個,有旅館、招待所10所,飯館5個。照像館3個、職工澡塘10個,主要分布在紡正街、紡南路,職工總數600人。2011年,紡織城街道財政總收入3039萬元,比上年增長78.2%。

第二產業

2011年,紡織城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30.1億元,比上年增長36.8%,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9%。2011年,紡織城街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職工1.18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1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2家,職工0.94萬人。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7家。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紡織城街道商業網點7個,職工310人。萬星購物廣場、全都超市、周大生珠寶等已相繼落戶境內。2011年,紡織城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8.1億元,比上年減少6.7%。2011年,紡織城街道出口總額0.3億美元,主要產品有紗、布、紡織品等3類,銷往6個國家和地區。

交通運輸

紡織城街道交通便利,各大廠均有鐵路專線與隴海線相通。轄區內有紡正街、紡西街等18條街、路。8路、11路、105路、230路、241路、242路、508路、511路、715路、907路公共汽車和一條鐵路專用線貫通城區,108國道、312國道穿境而過。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紡織城街道幼兒園10所,在同幼兒758人,專任教師42人;小學5所,在校生415人,專任教師2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7505人,專任教師50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5697人,專任教師432人;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紡織城街道教育經費達1.4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3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3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0.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3%、1.4%、1.3%、3.6%。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89%,比上年提高了1.2%。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紡織城街道文化藝術團體39個,演職人員1950人,年演出1902場次,觀眾達19萬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2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900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紡織城街道體育場地11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0人。100%的社區和村全部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紡織城街道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4個,轄區內三級乙等綜合醫院1所屬省直管。疾病控制中心1個,固定資產總值0.53億元。衛生技術人員587人,其中執業醫師202人,執業助理醫師16人,註冊護士280人。2011年,紡織城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8.33萬人次,住院手術881台次,出院病人4885人次。重點醫院有醫學院附屬二院和中醫醫院。2011年,紡織城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51/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196人,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3.5/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3.4‰、2.3‰、2.7‰。

社會保障

2011年,紡織城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08戶,人數5524人,月支出128.2萬元,比上年增長46.5%,月人均232元,比上年增長47.8%;城市醫療救助1414人次,農村醫療救助16人次,共支出2.9萬元,比上年增長0.0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5人。社區服務設施1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1個,社區服務站11個。新增就業人員3696人,有26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50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560人。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0.15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0.07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5萬人。

視頻

2018紡織城街道新春大拜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