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純褐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純褐鸌
純褐鸌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 純褐鸌
拉丁學名:Bulweria bulwerii Jardine et Selby
別 稱:燕鸌、褐燕鸌、穴鳥、卜威氏海燕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鸌形目
科:鸌科
屬:純褐鸌屬
種: 純褐鸌
命名者及年代:Jardine & Selby,1828
英文名稱: Bulwer's Petrel
IUCN評級:LC(2012),無危物種

純褐鸌[1](學名:Bulweria bulwerii)別名穴鳥,為鸌形目鸌科下的一種小型海鳥,體長26-30cm。外形像一隻巨大的海燕帶着長長的翅和長長的尾,全身黑褐色,下體較淡;嘴黑色;尾長而窄;呈楔形。飛行輕快而靈巧,翼上有一條淡色帶,和黑色的飛羽呈明顯對比,即使遠距離飛翔時仍然可見。另外飛翔時兩翅朝前彎,頭稍朝下低垂,尾常呈扇形短暫的散開。野外觀察特徵明顯,容易識別。

繁殖在於大西洋及太平洋島嶼,在中國台灣和南海有分布。純褐鸌是一種溫帶海洋留鳥,除繁殖期外均在海上活動,繁殖期則棲息在沿海海岸和海中小島及其附近海面。性甚活躍,長時間的在海上飛翔。喜集群,常成群活動。主要以各種小魚為食。

外形特徵

純褐鸌是一種活躍的小型海鳥,外形似海燕。翅狹長,向前彎曲;尾長而窄,呈楔形;嘴粗短;鼻管亦短,位於嘴峰基部;頭、頸和整個上體黑褐色;大的翅上覆羽淡褐色,形成明顯的淡色翼帶;下體較淡,多為棕黑褐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為黑褐色

虹膜黑褐色,鼻管藍色,嘴黑色,嘴角粉紅色,綴有藍色;腳內側粉紅灰色,外側黑色,蹼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260-290mm;翅199-212mm;嘴22-23mm;尾105-119mm;跗跖27-29mm[2]

生活習性

習性:平常甚活躍,長時間地在海上飛翔,飛翔時兩翅朝前彎,頭稍朝下低垂,尾常呈扇形短暫的散開。喜集群,常成群活動。 飛行較海燕更強勁有力,常慌亂振羽往下猛撲及高高在上作環形盤旋。

食性:主要以各種小魚為食。

遷徙:多為留鳥,少數在非繁殖期常向南北海區遊蕩。

叫聲:於繁殖地重複低吠聲"chuff"[3]

棲息環境

純褐鸌是溫帶海洋鳥類,除繁殖期外均在海上活動。繁殖期則棲息在沿海海岸和海中小島及其附近海面。 多棲息於峭壁上及山麓石屑堆以至沙灘[4]

生長繁殖

純褐鸌繁殖期6-8月。成群繁殖於荒蕪的海岸和海中島嶼上。營巢於遠洋島嶼地上、岩石下、海岸懸岩洞穴或岩壁縫隙中,也在鬆軟的泥地或沙土地上掘洞為巢。每窩產卵1枚,呈卵圓形,白色,大小為40-47mm X 30-33mm,平均43 X 31mm[5]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在於大西洋及太平洋島嶼。包括中國南海

分布狀況:數量甚稀少。繁殖於福建海上島嶼,在台灣及南海、廣東、香港海上均有記錄[6]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狀況

中國僅見於福建沿海島嶼以及台灣和廣東沿海島嶼,數量稀少,不常見。

保護級別

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7];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LC,無危物種,(評估年份:2004);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LC,無危物種(評估年份:2012)。

參考資料

  1. 一隻純褐鸌 翩翩「出逃」(圖),新浪網,2005-07-25-
  2. 純褐鸌的外形特徵,有道搜索
  3. 純褐鸌的生活習性,有道搜索
  4. 純褐鸌的棲息環境,鳥綱行者物語網,2014-12-14
  5. 純褐鸌的繁殖,360個人圖書館,2012-12-19
  6. 純褐鸌的地理分布,鳥類_百問中文,2016-10-24
  7.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