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袴子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紈袴子弟 |
紈袴子弟 漢語成語,拼音是wán kù zǐ dì,舊時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成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出自《漢書·敘傳上》。[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紈絝子弟
拼音 wán kù zǐ dì
出處 《漢書·敘傳上》
注音 ㄨㄢˊ ㄎㄨˋ ㄗㄧˇ ㄉㄧˋ
成語辨析
【反義詞】發奮圖強
成語出處
《漢書·敘傳上》:"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褲之間,非其好也。"
《宋史·魯宗道傳》:"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紈絝子弟得以恩澤處耶?"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示例
宋·虞儔《用韻賦歲暮田家嘆聞之者足以戒也》:催科里正莫頻頻,望麥登場更浹旬。紈絝向來無餓死,黃冠此去罷迎神。田間作苦誰憐汝,天上調元合有人。自嘆農家消底物,百金斗米便回春。
宋·蘇軾《贈李彥威秀才》:棄書捐劍學萬人,紈絝儒冠皆誤身。窮途政似不龜手,與世羞為西子顰。
元·楊維楨《七哀詩》:白頭灑慈淚,紅顏服嫠衰。借問送車人,共惜紈絝兒。
清·曹雪芹《西江月》: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錢正興在他眼底中,不過是一個~,同世界上一切~一樣的。 ◎柔石《二月》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