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鰭東方魨
hong qi dong fang tun

中文學名:紅鰭東方魨

拉丁學名:Takifugu rubripes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魨形目

科:魨科

屬:東方魨屬

紅鰭東方魨(學名:Takifugu rubripes)是大形魨類,體長一般在350-450毫米之間,最大可達800毫米,體重10千克以上。初次性成熟雄性350毫米、雌性360毫米。體亞圓筒形,背面和腹面被小棘。上下頜各具2個喙狀牙板。體側皮褶發達。背面黑灰色,胸斑後方具黑色斑紋多條。臀全部白色[1]

目錄

形態特徵

紅鰭東方魨背鰭17;臀鰭15;胸鰭17-18;尾鰭10(8分枝)。體長135-515毫米。體長形,頭胸粗圓向後漸尖;尾柄錐狀;頭體下方有一縱皮棱;體長為體高1.9-3.5倍,為頭長1.8-2.9倍。頭後半部似方形;頭長為吻長2.2-2.5倍,為眼徑6.4-8.2倍,為眼間隔1.8-2倍。吻鈍圓,約等於眼後頭長。眼稍小,側上位。二鼻孔位鼻囊突起兩側。口小,前位。唇發達。上下頜骨與牙合為4個大牙狀。鰓孔側中位,短橫月形。無鱗;除吻、頭體兩側及尾部外,均有小刺。側線在尾柄近側中位,向前漸很高,到頭部有項背枝、頭側枝、眼上下枝及吻背枝;體後半部下方有腹枝、頭部下側有下頜枝。

背鰭小刀狀,位肛門後上緣。臀鰭與背鰭相似而略後。胸鰭側中位,近扇形。尾鰭圓截形。背側黑色,腹側白色,沿腹棱艷黃色;胸鰭後上方體側有一白緣眼狀大黑斑,其後到尾部尚有數個小黑斑。背鰭及尾鰭黑色;胸鰭灰褐色;臀鰭紅黃色,基部較紅。

生活習性

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於近海海洋魚類。有少數進入淡水江河中。幼魚常在沙泥底質的近海區域活動,游入河口域或汽水域,一年後則移往外海區棲息。成魚於秋季時向外海洄游越冬,春季初再向近岸洄游。最適溫為14至25℃,屬於廣鹽性魚類。遊動緩慢,受驚嚇時會吸入大量空氣或水,將魚體鼓脹成圓球狀,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以嚇退掠食者。

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河魨游得很慢。這是因為大多數魚通常在身體的後半部所具有的游泳肌肉。河魨只好利用左右搖擺的背鰭和尾鰭划水。河魨的牙齒與刺豚的牙齒很相似。河魨的牙齒融合成一個喙。上下齶的牙齒用來咬碎軟體動物和珊瑚。河魨將這些生物活的部分連同蟹、蠕蟲和藤壺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韓國及俄羅斯沿海至東中國海。台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

視頻

紅鰭東方魨的放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