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樓夢妙玉的判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樓夢中妙玉的判詞是什麼

畫:一塊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詞: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解析

來自蘇州的帶髮修行的尼姑妙玉,原來也是富家小姐一。她住在大觀園中的櫳翠庵,依附權門,受賈府的供養,卻又自稱「檻外人」。這正如魯迅所揭露的:「要做這樣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頭髮,要離開地球一樣。」實際上她並沒有置身於賈府的各種現實關係之外。她的「高」和「潔」都帶有矯情的味道。她標榜清高,連黛玉也被她稱為「大俗人」,卻獨喜歡和寶玉往來,連寶玉生日也不忘記,特地派人送來祝壽的貼子。她珍藏的晉代豪門富室王愷的茶杯,對她也是個諷刺。她有特殊的潔癖。劉姥姥喝過一口茶的成窯杯她因嫌髒要砸碎,但又特意把「自己日常吃茶」的綠玉斗招待寶玉。所謂潔與不潔,都深深打上了階級和感情的烙印。她最後流落風塵,好象是對她過高過潔的一種難堪的懲罰。象妙玉這樣依附於沒落階級的人,怎麼能超然自拔而不隨同這個階級一起沒落呢!

紅樓夢妙玉的判詞是什麼 怎麼解讀

有人說《紅樓夢》是演繹「色空」觀念的書,這無論就作品的社會意義或作者的創作思想來看,都是過於誇大的。曹雪芹的意識中是有某種程度的「色空」觀念,那就是他對現實的深刻的悲觀主義。但《紅樓夢》決不是這種那種觀念的演繹,更沒有墮入宣揚宗教意識的迷津。曹雪芹對妙玉這個人物的描寫,很能說明問題。作者既沒有認為入空門就能成為一塵不染的高人,也沒有因此而特意為她安排更好的命運。

原稿中妙玉的結局與續書所寫是不同的。續書寫妙玉的遭劫是因為強人覺得她「長的實在好看」,又聽說她為寶玉「害起相思病來了」,故動了邪念。這與妙玉的「太高」、「過潔」的「偏僻」個性又有什麼相干呢?這倒是續書作者一貫意識的表現:在續作者看來,黛玉的病也是相思病,故有「心病終須心藥治」,「這心病也是斷斷有不得的」一類話頭。問題當然並不僅僅在於怎樣的結局更好些,而在於通過人物的遭遇說明什麼。續書想要說明的是妙玉情慾未斷,心地不淨,因而內虛外乘,先有邪魔纏擾,後遭賊人劫持。這是她自己作孽而受到的報應。結論是出家人應該滅絕人慾,「一念不生,萬緣俱寂」。這也就是程朱理學所鼓吹的「以理禁慾,去欲存理」。而原稿的處理,顯然是把妙玉的命運與賈府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這樣,妙玉悲劇所具有的客觀意義,就要比曲子中用「太高」、「過潔」等純屬個人品質的原因去說明它,更為深刻。

判詞「不潔不空」,佛家語,意指六根不淨,為情所困,彰顯了妙玉的人性美和叛逆精神。她取中寶玉是個有知識有悟性的,芳心暗許;她用自己的綠玉斗給寶玉斟茶,情難自禁;她口頭上拒與寶玉單獨會面,卻又給寶玉那些梅花;她贈寶玉的生日帖,一切盡在不言中;見寶玉在旁觀棋,她面紅耳赤;她藉故邀寶玉同行,暗藏無限心事。

然而,她畢竟是帶髮修行的女尼,在庵堂寂寞里虛度了青春,「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後來竟走火入魔。作者在此控訴了封建勢力對愛情的壓迫與摧殘。

寶玉丟失通靈寶玉,岫煙請妙玉扶乩。賈母病危,妙玉不請自來,探望病情。賈母出殯次日,妙玉被賊人擄走,寶玉悲傷嘆惋。再後來,賈府傳聞她在海邊遇害。之後妙玉的死竟成了一個謎,遇害了還是被強迫嫁人,這一切從一開始都在暗示着她的命運,從她做過的夢裡就有預兆。[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