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尾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尾翎

中文學名:紅尾翎

拉丁學名:Digitaria radicos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黍亞科

屬:馬唐屬

紅尾翎,別名:小馬唐,拉丁文名:Digitaria radicosa (Presl) Miq指的是禾本科、馬唐屬一年生。稈匍匐地面,下部節生根,葉鞘短於節間,無毛至密生或散生柔毛或疣基柔毛;葉片較小,披針形,下面及頂端微粗糙,無毛或貼生短毛,下部有少數疣柔毛。穗軸具翼,無毛,邊緣近平滑至微粗糙;小穗柄頂端截平,粗糙;小穗狹披針形,頂端尖或漸尖;第一穎三角形,長柄小穗的穎較長大,脈間與邊緣生柔毛;第一外稃等長於小穗,中脈與其兩側的脈間距離較寬,側脈及邊緣生柔毛;第二外稃黃色,厚紙質,有縱細條紋;花果期夏秋季。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物種區分

形態特徵

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稈匍匐地面,下部節生根。葉鞘短於節間,無毛至密生或散生柔毛。葉小,披針形,長2~6厘米,寬3~7毫米。下面及頂端微粗糙,無毛或貼生短毛。總狀花序2-3,着生於1-2毫米的主軸上。

總狀花序2-3(4)枚,長4-10厘米,着生於長1-2厘米的主軸上,穗軸具翼,無毛,邊緣近平滑至微粗糙;小穗柄頂端截平,粗糙;小穗狹披針形,長2.8-3毫米,為其寬的4-5倍;頂端尖或漸尖;第一穎三角形,長約0.2毫米;第二穎長為小穗1/3-2/3,具1-3脈,長柄小穗的穎較長大,脈間與邊緣生柔毛;第一外稃等長於小穗,具5-7脈,中脈與其兩側的脈間距離較寬,正面見有3脈,側脈及邊緣生柔毛;第二外稃黃色,厚紙質,有縱細條紋;花葯3,長0.5-1毫米。[1]

染色體2n=18 (Hsu, 1963, 1971, sub D. timorensis) 。花果期夏秋季。

生長環境

生長於丘陵、路邊、濕潤草地上。

分布範圍

台灣、福建、海南和雲南;分布於東半球熱帶,印度、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至大洋洲均產有。

分布於廣東、香港、台灣、福建、海南和雲南等省區;印度、緬甸、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也有。生於丘陵、路邊、濕潤草地上。優良牧草;但也是果園、旱田的有害雜草。

主要價值

紅尾翎為一種優良牧草,也是果園、旱田的有害雜草。

物種區分

本種似為升馬唐D. ciliaris的較細弱類型。擬歸於升馬唐中或作其下一變種,但它在熱帶地區分布廣泛,為2n=18的二倍體植物;外形上以穗軸邊緣近平滑或微粗糙,以及小穗狹窄,第一外稃正面具3脈而有別於鄰近種類。

參考資料

  1. 紅尾翎.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