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鵲界貢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鵲界貢米 紫鵲界貢米,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新化縣紫鵲界地區生態原始,森林覆蓋率高,水源清潔,空氣新鮮,土壤砂質,富含腐殖質和微量元素,尤其是方園50千米無一座工廠,沒有「三廢」和重金屬污染,是生產綠色食品的天然基地。 據湖南省農科院水稻及製品檢測中心測定:紫鵲界貢米灰分水溶液呈弱鹼性,含鐵16.72毫克/千克,含鈣138.55毫克/千克,含鋅23.63毫克/千克,含硒0.08毫克/千克,氨基酸總量高於一般精米71.4%。 2010年03月0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紫鵲界貢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生物學特徵

紫鵲界貢米亦稱紫香米,並有「藥米」、「長壽米」、「黑珍珠」之譽。紫鵲界貢米中的黑香米,株高90—100厘米,株型鬆緊適中,劍葉直立,角度小,分櫱率中等,抽穗整齊,穗短而密,空殼率不高,穀粒短圓形,穀殼帶黑色,稃尖無色,有芒,千粒重25克左右。耐肥,耐寒,抗倒,不易掉粒,感稻瘟病。一般畝產200—300千克。全生育期140—145天。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記載:貢米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之功效。現代醫學證明,經常食用貢米,有利於防止頭昏、目眩、貧血、白髮、眼疾、腰腿疲軟以及抗癌等功效。 紫鵲界紫米,顆粒均勻,食味香甜,甜而不膩,素有「藥谷」之稱。熬製的米粥清香油亮、軟糯適口,因其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因此也被人們稱為「補血米」、「長壽米」。紫米味甘、性溫、有益氣補血、暖胃健脾、滋補肝腎、縮小便、止咳喘等作用 [1]

產地環境

地貌特徵

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紫鵲界地區在大地構造上屬雪峰弧形構造帶中段的弧頂內側;出露地層主要有元古界冷家溪群、古生界震旦系、奧陶系、泥盆系、低洼地帶零星有第四系鬆散堆積物。侵入於冷家溪群的二雲母二長花崗岩是該區的主要岩石,據鈾鉛同位素測定,該岩體侵位年齡為距今4.36億年的加里東構造期,岩體內構造斷裂發育,主要構成線方向與區域構造一致,呈北東向。 新化縣為低山丘陵區,屬線切割中低山地地貌和線切割饅頭形丘陵地貌。地勢因受區域構造的影響向東南方向傾斜。區內最高海拔為1464米,最低400米,高差達1000餘米。紫鵲界層雪峰山中部的奉家體系,該體系1000米以上的山峰達30多座,峰巒疊嶂,山勢險峻,切割深達500—1000米。山巒均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森林植被率60%以上。

=土壤特徵

新化縣成土母質為花崗岩風化物,以殘積母質為主,岩體多節理、裂隙,風化殼深厚,含黑雲母、長石、角閃石礦物多者,發育成麻沙泥,麻沙土、花崗岩紅壤、黃壤。有機質含量3.62%,稻田全氮平均含量0.14%,全磷含量0.08%,速效磷平均含量7.17ppm,全鉀平均含量1.651%,速效鉀平均含量57.02ppm,pH5.5—6.4。

=水文情況

新化縣境內主要河流有資江。紫鵲界境內流往東南的山溪有20餘條,匯成錫溪,匯入大洋匯進交資江;流往西北的山溪9條,匯成渠江注入資江,山溪總長達170千米。沒有水庫,灌溉用水主要靠地下水。降下的雨水通過林冠截留,林下枯枝落葉及腐殖質層的吸咐、滯留作用後,滲入儲存於深厚疏鬆的土壤中,形成「土壤水庫」。這些水在重力及土壤毛細血管的作用下,發生緩慢的垂直和水平運動,在一定的部位流出地面,直接灌田。據資料記載:紫鵲界梯田區域每年滲入地下再排出的水(基岩裂隙水)達1000—1500萬立方米,形成了天然的農田自流灌溉系統,水旱無憂。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天下大亂,此地無憂,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說。

氣候情況

新化縣紫鵲界地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年平均氣溫為13.7℃,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5℃;年降水量為1650—1700毫米;初霜一般在11月15日前後,終霜一般在翌年2月30日左右,年均無霜期為260天;年均日照1488小時。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稻米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歷史淵源

據考證,紫鵲界秦人梯田始於秦漢,盛於宋明,已有2000餘年歷史,是等多民族歷代先民共同創造的勞動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交融揉合的歷史遺存。紫鵲界梯田規模大,面積達8萬多畝,集中連片2萬多畝。梯田開鑿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間,共500餘級,坡度在30至50度之間。在水利灌溉上,數萬畝梯田無一處水庫、壙壩,全靠基岩裂隙水自流灌溉,水旱無憂。 梯田開鑿,帶來了稻作文化的發展,歷史上曾有「貢米」出產。據《新化縣誌》載:「老莊村志留紀正長岩風化物發育的麻粉泥田,生產優質「黑香稻」,歷史上稱為「貢米」。 貢米的由來,傳說乾隆下江南時,曾來到新化縣境內的大熊山尋祖或遊覽,在大熊山吃到了紫鵲界生產的「黑香米」,不久朝廷令新化縣衙每年進貢100擔黑香米進京,供皇室享用,後來紫鵲界地區產的黑香米,稱為貢米。

生產情況

2010年,紫鵲界貢米年水稻播種面積1.2萬公頃,年產量4.5萬噸。 產品榮譽編輯 2010年,紫鵲界貢米在上海世博會上被評為「2010最受歡迎的十大農經品牌」。同年,參加第五屆中國湖南國際農博會,被評為「2010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金獎產品」。 2010年03月0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紫鵲界貢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2年,紫鵲界貢米參加湖南省第三屆旅博會,被授予「湖南旅遊商品大禮包」榮譽稱號。同年,參加農業部舉辦的全國首屆「新田園」杯農產品包裝大賽榮獲「二等獎」。 2013年,紫鵲界貢米獲取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 2014年,紫鵲界貢米入駐全國人大機關,並達成長期供需關係。 2016年,紫鵲界貢米獲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同年,生產基地被確定為「湖南省綠色食品示範基地」。 2017年,紫鵲界貢米入圍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獲得「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證書,品牌價值評價強度為600,品牌價值為0.65億元。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紫鵲界地區(以下簡稱紫鵲界)座落在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境內。新化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踞雪峰山東南麓,跨資水中游兩岸。地理坐標:北緯27°31′—28°14′,東經110°45′—111°41′。東北至南與漣源、冷水江市交界,南至西南與新邵、隆回縣為鄰,西至西北與漵浦縣接壤,北與安化縣毗連。總面積3567平方千米,其中水田面積53萬畝,旱地20.6萬畝。年水稻播種面積80萬畝,平均畝產472千克,總產37.7789萬噸。紫鵲界座落在新化縣域西南角,離縣城60千米,屬水車鎮管轄。地理坐標:北緯27°40′—27°45′;東經110°01′—110°52′。紫鵲界地區(包括水車、文田、奉家鎮)總面積2155平方千米。 [1-2]

質量技術要求

一、除草加固田塍。陽春三月,在雜草沒有復甦之前,用火焚燒田坑上的雜草,或用鋤頭、剁刀將雜草連根剷除,然後再塗一層薄薄的田泥于田坎坡面以加固田塍。 二、田坎上剷除的雜草作為自然肥料利用,踩入泥中腐爛,再將家裡的豬、牛糞、土雜肥均勻播撒于田中,然後用牛犁或用特製的寬板鋤人工翻田一遍,隨即浸水,等待整田插秧。 三、選擇谷種:選擇海拔在600米—800米之間區域生長的黑香稻做種穀育秧。 四、插秧:將田再翻一次,俗稱犁二遍田,此時再施一點底肥,用木耙平整水田後,即可插秧苗,每蔸只插1—2根,行株距一般20×16厘米。 五、中耕、管理:插秧後7至10天人工中耕除草一次,施點人豬糞作壯苗肥;分櫱前再除一次草,防治1—2次病蟲害。螟蟲成蟲用點燈誘蛾殺滅,幼蟲用插煙杆防治;稻苞蟲用木梳梳或人工捉;稻瘟病等用石灰或火土灰防治。水的管理因水源充足,只要及時排灌就行。 六、收穫:待稻穀成熟成金黃色,擇晴天收割。先將田水放干,用鐮刀割成一捆一捆,然後用扮桶(長1.37米,寬1.07米,高0.55米的小四方木桶)扮禾,再用竹籮將打下的稻穀挑回家,用曬簟鋪在禾坪里曬乾,收藏於穀倉或大木桶中。 現代科學發展以後,紫鵲界地區的黑香稻栽培也引進推廣了一些新技術,如: 旱育秧:由於春季氣溫低,寒潮多,當地育秧困難,爛秧嚴重,很多農戶都要下到海拔400米左右的地方借田育秧,增加了勞動強度和成本。上世紀90年代已普遍推廣了旱土育秧,解決了這一難題。 管水:由於水源充足,過去是長期深灌,現改為了「深水活苗,淺水分櫱,乾乾濕濕壯籽」的科學管水方法,以減輕病蟲為害,提高產量。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