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湖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湖鎮隸屬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位於玉山縣北部,東毗浙江省開化縣桐村鎮,南鄰雙明鎮,西連南山鄉,北接三清鄉。 轄區面積163平方千米,下轄9個行政村。 2019年末,紫湖鎮轄區有戶籍人口2.33萬人。

縣城至金沙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境內長20千米。

2019年末,紫湖鎮有工業企業19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1個。[1]

介紹

紫湖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城北,信江源頭,北進三清山7公里,南進三清山12公里,與浙江開化縣毗 鄰,距浙江205國道20公里,是三清山二級旅遊服務區,北靠三清山,面向三清湖。區域面積163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居住着2.3萬純閩南口音的福建移民,紫湖鎮範圍內分住為林、張、顏、吳、陳等五大姓氏組團。2005年開通的三清山旅遊公路橫穿紫湖,使紫湖成為三清山旅遊人必經之路。紫湖鎮轄:紫湖村、土城村、建設村、川橋村、程村、大舉村、楓葉村、張嶺村、倉畈村。林業資源

美麗的紫湖具有豐富的林業資源,紫湖鎮範圍共有23萬畝山場,森林覆蓋率為87%,毛竹2.4萬畝,年銷量24萬根,油茶麵積1.7萬畝,年產油量25萬斤,茶葉面積4000畝,年產名茶100擔。三大產業構成了紫湖農民的支柱產業。區域內還有馳名中外的黃金茶、野生葛粉、紅薯粉絲、盛產三清湖清水魚乾、石木耳等名貴土特產。紫湖境內已成功註冊了三清土特產開發有限公司,為紫湖開發名貴土特旅遊產品,已申請了6個土特產綠標。2005年引進年產值500萬元的根藝工藝品廠,深度開發紫湖林業資源,為三清山遊客增添新的旅遊情趣,當前該廠產品已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城市。富饒的紫湖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轄區內有着存量豐富黃石礦、高嶺土、綠青石、鐵等礦石,為保護旅遊紫湖鎮生態環境,採取穩步開發的措施,引進年產值1000萬噸的三清螢石選礦廠對紫湖螢石礦的開採利用。[2]

旅遊資源

秀麗的紫湖鎮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有美麗的三清湖,蜿蜒曲折的金沙溪、仙人潭、大嶺谷、土城的溶洞等天然旅遊景觀,已計劃或已開發旅遊項目有三清戶度假區、金沙谷漂流等,還有古老的林氏祠堂和顏氏祠堂,修繕雅致,純樸大方,已經申報文化保護單位。還有等待開發的紅色旅遊資源,即方志敏烈士曾抵抗敵人的戰壕等。青山環抱、溪流蜿蜒的紫湖鎮政府所在地,2005年已被上饒市市里確定為三清山二級旅遊服務區,為把紫湖建設成為"旅遊重鎮、休閒名城",2006年已在集鎮區內規劃了4.2平方公里的城市區域迎接三清山管委會入住,不久的將來,一座三清山旅遊服務名城將展現在世人面前,一座依靠世界級旅遊名山的一流服務城市將為世界各地旅遊服務。

經濟發展

三清山景區

2006年5月紫湖鎮由南昌大學設計研究院設計了紫湖二級服務區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面積為3.08平方公里。並於2007年7月由上海雅思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對重點區塊62.4公頃進行了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區計劃投資15億人民幣,最終建成日接待遊客5000人,以旅遊交通集散,接待服務功能為主導,旅遊功能完善,人居環境優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特色旅遊服務區。

緊緊圍繞鎮黨委提出的"工業強鎮、旅遊旺鎮、農業穩鎮、科教興鎮"工作思路,牢牢把握 "山上游、山下住,景區游、城裡住,山上游、水邊住,山縣聯動,山水文章一起做"的旅遊工作方針,統籌鎮村協調發展,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提高紫湖鎮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將紫湖打造成一流的三清山旅遊二級服務區。紫湖鎮GDP年均遞增20%以上,財政收入年均遞增25%以上,確保5年翻2番,到2011年突破16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遞增3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經濟質量明顯提升。

規劃

紫湖鎮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着力打造便捷紫湖、花園紫湖、休閒紫湖、產業紫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發掘,旅遊產業發展方面呈現了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紫湖鎮接待來三清山遊客達3萬人,旅遊收入達450萬元,財政收入在玉山16個鄉鎮中,率先提前一個月完成過半任務。構建路網,打造便捷紫湖。紫湖鎮以三清山環山公路建設為契機,通盤規劃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往東,投資700萬元,拓寬改造紫湖到花山公路,與205國道相連;往南,投資500萬元,新建一條長10.5公里張嶺至八仙洞的張八公路,與環山公路相接循環。在4平方公里的服務區內投資680萬元,新建泉州大道和步行街;規劃投資200萬元,長達8公里內環線和外環線及沿河大道。保護開發並舉,打造花園休閒紫湖。紫湖鎮一方面立足"信江源頭第一鎮,三清山下閩南城"的定位,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投資400萬元對集鎮所有的街道進行了綠化、亮化和美化,並按照紫湖鎮是泉州移民後裔的獨特的閩南民俗建築風格,請福建泉州市規劃設計院按閩南風格建設一批居民住宅小區。

旅遊景觀

另一方面,紫湖鎮着力打造休閒紫湖,按照閩南風情,在開發建設和保護好現有的"林家宗祠"、"顏家宗祠"、"九龍廟"等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着力封山育林,開發八仙洞、風葉等地的生態旅遊基地。挖掘特色,打造產業紫湖。紫湖鎮地處深山林區,有諸如高山黃金茶、雲霧茶、油茶、筍乾、菌菇等無公害無污染的旅遊食品,有原生態的根雕、石刻等民間傳統工藝品。為延伸旅遊產業鏈,紫湖鎮在通過擴大招商引進一批三星級以上賓館建設的同時,加大了對旅遊產品的開發力度。與江西省內外的科研機構聯姻建立了總面積達20萬畝的天然油茶、天然黃金茶、高山雲霧茶、高山竹筍基地,有的還打響了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如紫湖的黃金茶和天然茶油,獲得國家雙A級綠色食品認證。以豐富的林木資源為原料根雕為民間根雕藝術品,近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紫湖民間藝人余嘉城創辦的紫湖根雕廠,年產值每年翻番增長,產品遠銷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一個平時不起眼的爛樹根,經過匠人的精巧加工,高的竟賣到20多萬元。[3]

城鎮建設

紫湖鎮城鎮建設

做好集鎮規劃。配合三清山發展需要,在原來控制性總規的基礎上投資70餘萬元做了修建性詳規,為下一步區域分塊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真正做到修建性詳細規劃一塊,開發建設一塊,將紫湖的開發納入整體有序推進階段。做好服務區環境整治工作。紫湖鎮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在公路沿線全面開展了旅遊服務區環境整治工作,對公路沿線可視範圍內礦點企業進行了整治、對沿線可視範圍內的墳墓進行了搬遷、對沿途河流水面漂流物的進行了整治。投資35萬元對旅遊公路沿線進行了全面綠化。投入207萬元對影響申遺的房屋進行了拆除,共拆除5312㎡,拆除沿線廁所127個,亂搭亂建2120㎡,對紫湖、土城、張嶺三集鎮新聘保潔監督員6人,建立了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完成玉紫路沿線房屋穿衣戴帽工程。為了扮靚扮美旅遊服務區,配合三清山申遺工作,紫湖鎮對玉紫路和環山公路沿線的房屋進行了穿衣戴帽工程,改造坡屋頂2032平方米,投資為30.48萬元;拆除有礙觀瞻房屋3458平方米,投入121.03萬元;拆除工棚45處,7.672萬元、廁所198處,投入1.98萬元,粉刷60519.4平方米投入189.3592萬元。圍牆建造843米投資10.116萬元;工程總投資360.6萬元。進行了半嶺農民旅遊服務小區建設。以安樂坑地質災害移民工程為契機了,投資200餘萬元,按照房屋小青瓦、坡屋頂的建築風格,將災民安置區與旅遊服務區建設相結合,是紫湖鎮建設旅遊服務區的示範基地。對紫花公路進行了路基拓寬改造建設。極大的改善了紫湖鎮的基礎設施,為紫湖鎮的集鎮交通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工程造價為1651419.07元。

"信江源頭第一鎮,三清山下閩南人"。

風景秀美的紫湖鎮,坐落在玉山縣城北,北靠三清山,南臨清湖,區域面積163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居住着2.3萬純閩南口音的福建移民,全鎮範圍內分住為林、張、顏、吳、陳等五大姓氏組團。2005年開通的三清山旅遊公路橫穿紫湖,使紫湖成為三清山旅遊人必經之路。

紫湖鎮郵編:334702 代碼:361123109。轄土城、建設、紫湖、川橋、程村、大舉、鳳葉、張嶺、倉畈9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徐家店。

原有2萬多人口,15個行政村,196個村民小組。2006年9月4日,八仙洞、雙溪口兩村劃歸三清山管委會管轄。全鎮村民均是漢族,除干坑村和紫湖琴山邵氏外,其餘都是在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從福建泉州遷移上來的,至今仍說閩南話,保留閩南風俗習慣。紫湖可謂是信江源頭第一鎮,三清山下閩南人。原名徐塢 ,在閩南人來此之前,這裡是徐氏聚居地。後來徐氏遷至徐家嶺(現名張嶺),再後來徐氏遷至雙明(原名端明)的大徐村。紫湖人有光榮的歷史,早在300多年前,有顏、林、陳、張、吳、王、蘇、劉、黃、尤、郭等18姓在閩南結為異性兄弟,反抗清朝統治。後遭清朝政府迫害,18義士跑到紫湖定居。1934年,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紅軍在三清山開展游擊戰爭,川橋的蘇家塢、和尚山被開闢為革命根據地,不少參加了紅軍。1984年,解放軍派游擊隊進駐紫湖,帶領紫湖人民進行了解放戰爭。解放後,紫湖人民在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使紫湖舊貌換新顏。

紫湖鎮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背靠國家級的風景名勝三清山,面對風景秀麗的 。交通發達,四面通衢。東與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開化縣相鄰,西與南山鄉接壤,北靠三清鄉,南連雙明鎮。去玉山縣城可水、陸並用。現有環山公路通往鎮中心紫湖,北通德興、婺源,南達縣城--上饒,西去南山、懷玉,東至浙江、上海,交通極是方便。

鎮政府所在地紫湖,與土城、建設(原名璞石口)連成一片,有三、四千畝地,可發展成縣城,甚至可建成縣級市市區。

紫湖鎮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盛產茶葉,全鎮有萬畝茶園,各村建了茶葉加工廠。還有產茶油、板栗、筍乾、黃金茶等;有富足的毛竹、松木、杉樹等用材木;還有磁土、石英、瑩石等礦產。

紫湖地處信江上游,山林全部劃為公益林。水源充足,水質優良,沒有污染,完全可以保證居民飲用水。原有茅嶺水力發電站,又在茅崗山建成多級水力發電站,初中嶺頭下的大灣河等地還可建多個較大的水力發電站。

紫湖鎮青山綠水,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有不少獨特的景點景觀,如川橋和尚山的四疊瀑、彩瀑,八仙洞的仙人潭、瀑布潭,土城的八仙洞、建設的茅嶺石棺等自然景觀;大舉的文昌閣、土城的顏氏祠堂、紫湖的林氏祠堂、琴山邵家老屋、紫湖龍燈、楓葉汪塢的狀元地等人文景觀;八仙洞檀樹坑洋塘寺的道教文化景觀;還有土城西漿源頭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地理景觀。為發展旅遊業具備良好的條件。

紫湖離三清山的中心景區很近,是進入三清山的必經之地,無論去三清山的南部、西部,還是去東部、北部,都必須經過紫湖,而且距離差不多。

文教生衛

紫湖的文教生衛辦得比較好。各村有小學,紫湖有中心小學,初級中學。紫湖初級中學,創辦於1958年,至今已建校51周年。51年來,三遷校址。初辦時,1個班,50名學生,2個老師。附設在土城中心小學內,借土城顏氏祠堂邊的批屋做教室,稱土城初級中學。1959年,在紫湖九龍廟上方新建校舍,1960年遷進新校舍(現在計生辦),1967年,又在池塘塢山坡上(進三清山的環山公路旁)新建校舍(現校舍),1968年遷進。1969年開設高中班,始更名紫湖中學。吳德山、張守家、張棟樑、徐文勝等人先後在這所學校任教的。現任校長廖列強是從這所學校畢業,到大學深造後回母校任教。51年來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逐年增多。現在,校園面積有43.2畝,校舍總面積有7950平方米。設有語言室、微機室、實驗室、等。學生800多人,教師56人。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力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近年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歷年中考,成績都名列全縣前茅,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從這所學校畢業出去,考進大學的為數不少,博士也有好幾人。他們分布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為祖國建設大顯身手。

紫湖已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各村辦有醫務室,紫湖有衛生院。衛生院設有內科、外科、眼科、口腔科、放射科、婦產科等。有門診室、急救室、B超室、心電圖室、化驗室、手術室,一般手術在紫湖衛生院就可處理。

紫湖2萬多人口,基本是閩南移民,性格隨和,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社會環境和諧,治安秩序良好。為了支持三清山的申遺工作,紫湖人民犧牲了自己的利益,停止了一切基建。今天,紫湖人民還在期待三清山的統一規劃。

紫湖有着廣闊的天地,英雄可大顯身手。三清山管委會行政中心就設在紫湖鎮。當前,三清山已經衝出國門,走向世界,旅遊業也在快速發展。我們預言,從三清山發展的趨勢來看,紫湖鎮一定會成為三清山管委會的轄區。也許將來還會在這裡設三清山市,成為三清山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旅遊接待中心。

人文歷史

清朝順治、康熙年間,鄭成功抗清,去了台灣,朝廷想困死鄭成功,下旨福建沿海清邊,搞沿海300里無人家,有些人就被清上來了。還有以顏輝良(應禎)為首的18個異性結拜兄弟(顏、林、陳、張、吳、王、蘇、劉、黃、尤、郭等),反抗滿清政府,不成功,遭到追捕,當時,聖旨下至福建石鼓縣陳縣令手裡,那位陳老相公同情抗清義士,把聖旨壓了三天,並暗中派人通知他們。那十八兄弟就帶上家眷逃了出來。半路上一條大江擋住了去路,有個叫章三的船工冒着被殺頭的危險,把十八義士連同家眷渡過了江,逃出了虎口,先後來到三清山下定居。後來,十八家把陳老相公和章三尊為恩公,都在廳堂上安奉了他們的神位,長年香火奉祀。

遷徒情況

金沙、紫湖琴山邵氏:邵紀嚴於明朝嘉靖廿四年(1545年)從安徽古徽州的休寧縣大沙灘遷至金沙定居。據《懷玉邵氏宗譜》記載:"紀嚴松公生於明弘治年戌申年(1488年)正月廿三,卒於嘉靖癸亥年(1563年)九月。公先世徽郡休邑人,生而穎異豪俠,疏財仗義,志在四方,不甘伏處,因而書劍飄零,客游玉邑金沙,愛山水明秀,景物宜人。羨曰:是所謂白雲深處,堪養志焉。隨攜眷居之。後來"

後來,金沙邵氏人口發展,邵有肇於清朝康熙年間遷至紫湖琴山定居。琴山《懷玉邵氏宗譜》對此事也有記載》:"有肇公生於順治甲午年(1654年)十一月初十,卒於雍正癸卯年(1723年)十一月十二日。遂於都內之徐家店河西(現名琴山)構屋居之。鼎革後,收墾荒廢山業田畝。公承其緒餘,更能拓大資產,自安樂坑口至夏家坂,幾乎阡陌成連。"依上述,說明琴山老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原有人認為琴山老屋建於明朝,這不符合《邵氏宗譜》所記得事實。房屋是仿明制構建。(據琴山《懷玉邵氏宗譜》)

雙溪口、八仙洞陳氏:陳朝暮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從福建泉州陳舍評遷至雙溪口定居。爾後分支遷至八仙洞定居。(據《懷玉陳氏宗譜》)

土城顏氏:顏必正派下的顏奇旭於順治12年(1655年)從福建永春達埔遷至貴溪,住7年,又於順治18年(1661年)從貴溪遷至土城定居。(據《懷玉顏氏宗譜》)

川橋張氏:張時夏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從福建安溪縣湖頭鎮公卿坊華美山腳遷至川橋定居,後又遷至鉛山。在鉛山住了八、九年,扔遷回川橋定居。(川橋原名程溪,後因去紫湖的大道程溪上有座石拱橋,人們稱它大橋,故又叫大橋頭。大橋頭嶺原是一條小路,故叫小路嶺。)(據《懷玉張氏宗譜》)

建設尤氏:尤能信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從福建泉州永春縣達埔蓬萊村遷至紫湖蔣坑(現建設大壠)定居。:尤能佳於清朝康熙戌申年(1668年)從福建泉州永春縣達埔蓬萊村遷至紫湖蔣坑(現建設大壠)定居。(據《懷玉尤氏宗譜》)

紫湖林氏:林長抒於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從福建泉州永春大卿遷至貴溪十四都,住了7年,於康熙元年(1662年)遷至土城,後移居紫湖(原名徐塢口)定居。

林長握、林長撰於清朝康熙甲辰年(1664年)從福建永春大卿遷至紫湖定居。

林應國於清朝康熙癸丑年(1673年)從福建安溪遷至玉山北鄉大徐塢(今屬於張嶺村)定居。(據紫湖《林氏宗譜》)

東坑、大舉吳氏:吳一翀於清順治丁酉年(1657年)攜妻、弟一懋、子啟益、啟業、啟陶、啟緒及弟媳、兒媳等人從閩永八都蓮坪(現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蓮壺鎮聯星村劉坪)北遷,先後在弋陽老鼠墩、玉山無里洋住過,爾後在土城東坑定居。一翀去世後,啟益遵父遺命,返回蓮坪老家安居。啟業遷居大舉定居。(據《懷玉吳氏宗譜》)

楓林街頭、安樂坑、璞石口王氏:王子進派下於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2年)從福建泉州永春達埔桃源章內遷至現址定居。(據《桃源王氏八修宗譜》)

玉坑、楓林劉氏:劉應洞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奉母丁氏媽之命,偕叔伯兄弟從福建泉州永春德化遷至楓林東山邊定居。(據《懷玉劉氏宗譜》)

風俗習慣

紫湖山民,都是漢族,凡從福建遷來的移民,雖歷三百多年,但都保持講閩南話。過去有些地方硬性規定,只有講閩南話的子孫才能繼承祖業。這樣做,一是為了讓子孫後代牢記自己是從何處來的。二是閩南話是中國方言中的一個比較大的語系,應用範圍廣。福建、廣東、香港、台灣,甚至國外華僑都有相當一部分人講閩南話。可是,現在也有極少數人,孩子學話時就教他們講普通話,不讓他講閩南話。弄得孩子與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孩子語言不相通,不能相互交往。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大合適。三清山下的閩南人不僅保持講閩南話,而且仍沿用閩南風俗習慣,整個三清山下各個姓氏的風俗習慣都大同小異,基本相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做酒席用的"三層樓"菜和方肉。何謂"三層樓"?就是每碗菜的主菜都是上面用點豬肝或豬舌、豬腰子、豬頭肉等肉類,或青干、蛤乾等海菜,中間用粉絲(番薯粉做的),底下用筍乾或蘿蔔乾,輔料用點蔥和蒜、芹等香料菜,有的還放少量的豆腐乾。本地人(紫湖人)叫它"三層樓"。方肉,就是豬肉二斤或者三斤一塊,不切開,每桌一塊。近年來,受本地人(紫湖人)影響,這種酒菜已經改革了。

逢年過節

過年 指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這裡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外出的人一般都要趕回家過團圓年。這裡有句土話說:破掃帚都要撿回家過年。過去一過十二月十五,就開始忙過年了。舂冬米粿、胖油豆腐、膠凍米糖、芝麻糖、殺豬、辦年貨。農曆12月23日晚飯後,要備辦果子、茶葉、酒等祭品祭祀灶君,送它"上天言善事"。大門和大廳都要貼上春聯,門上還要貼"福"字。除夕下午,各家各戶備辦三牲祭品。先到社廟請社公,再到自家廳堂祭祖先。這叫"謝年"。

年夜飯非常豐盛,有的人家在入席之前要放鞭炮。飯後,要放煙花。大人要給小孩壓歲錢,叫小孩不要說不吉利的話。吃過年夜飯後,又要備辦果子、茶葉、酒、冬米粿等祭祀品祭祀灶君,接它"下地保平安"。不知什麼時候,送灶君的事被免了,只在午夜飯後,接它下地了。

除夕之夜,室內外燈火通明,辭舊迎新,接財接福。要遲睡,這叫"守歲",說是為了長輩健康長壽。

正月初一是春節,要很早起來,放鞭炮煙花開大門。午夜過後,鞭炮聲就此起彼伏,斷斷續續,直至黎明。早晨起來,要泡一杯糖茶,給全家人喝,說是讓新年的生活像糖一樣甜。以往,這一天家家素食。現在已改成早餐一頓了。早餐要吃甜冬米粿圓,吃"長命菜"(用白菜或芥菜撕成長條)。早餐前,要備辦茶葉、酒、果子、冬米粿等素食,祭天地,祭祖宗,給天地祖宗拜年。這一天,大人小孩從頭到腳都穿新的。人們見面,要互相恭喜道好,晚輩要給長輩拜年。

從初一到初五,掃地垃圾不往外倒。

從正月初三或初六起,各地要鬧燈。鬧燈時,家家戶戶迎燈接彩,鼓樂喧天,熱鬧非凡。接燈妖放鞭炮煙花,要給馱燈的人發煙,分糖果。等離開時,也要放鞭炮煙花送燈。每晚燈結束後,馱燈人要去喝燈酒。娶親或生孩子的人要請燈酒,請燈酒的人家相互攀比排場,燈酒非常豐盛。西坑、安樂坑、璞石口、楓林有花燈、馬燈,紫湖有龍燈(也叫板燈)。鬧三夜六夜不等,元宵散燈。散燈時長輩對孩子們說:"誰先到家,誰先發財。"於是小伙子們和孩子們拚命往家跑。長輩們趁此人靜之機留在社廟,向社公卜問新一年的年景好壞。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鬧燈的地方,晚上散燈,不鬧燈的地方,也要放煙花炮竹,熱鬧熱鬧。

整個正月,大部份時間都在走親訪友,互相拜年。

立春 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和廳堂上、豬欄、牛欄、雞舍上,貼上用紅紙寫的"春"字,廳堂香火案上和大門兩邊要插春竹葉和梅花,有的人還在香火案正中用碗載一棵白菜,白菜圈在紅紙上,寫上"迎春接福",時辰到還要點香放鞭炮,迎接新春到來。

清明 清明節,家家戶戶都用艾草做清明果,置辦三牲祭品,祭掃祖墳。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俗稱五月節,要包粽子。但有親人去世的家庭是不可包粽子的。說包粽子是包死人的腳。親戚朋友們要去送節(送粽子和糖,近年大都改為送紅包),主人要回扇子和麵條。這天家家門前插大艾,室外四周撒石灰,這是為了防止蛇蟲進入室內。小孩子手腕脖子要系五色粽記(紅、黃、藍、白四色絲線,加上扎粽子用的粽葉絲,湊成五色)。午餐要煮大蒜頭吃,說是端午吃了大蒜頭,一個夏天不中暑,還要煮藟頭吃,說這是吃鬼子腿。以前,這天還要喝雄黃酒,並把雄黃酒塗在手上和腳上。這也是為防蛇,說蛇怕雄黃。近年來,醫學上說雄黃有毒,這一風俗也就銷聲匿跡了。出嫁的女兒在家過端午節,午時(11時-13時)不可見父母。

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是六月六節,要包粽子,祭祀土地公,祈求土地公保佑五穀豐登。往年,誰家生了男孩要請六月六酒,主要是請地方鄉鄰,去喝酒的人不必送禮。這天如天晴,家家都要把值錢的東西拿出來曬一曬。說是在這天曬過的東西,就不會生蟲子,連土地爺都要在這天曬銀子哩。

七月半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家家要蒸紙米果(灰鹼米粿,也叫千層粿),要置辦三牲祭品,祭祀祖宗。那個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家家要買月餅,有的人家還打糯米糍。晚上賞月。近年來,更隆重了,稱之團圓節,全家人團聚歡度佳節。

東至 家家要做糯米湯圓,叫做東至丸。凡有親人去世的家庭,不可做糯米圓,說這是做死人的眼睛。鄰居們送些糯米圓。有的還辦三牲祭品祭掃祖墳,修繕祖墳。

紅白喜事

男婚女嫁 解放前,這裡的男婚女嫁全靠父母之命,僅憑媒人只言。從議婚、定婚、結婚全過程,婚配男女無權介入,全由父母和媒人包辦。解放後,婚姻自主,自由戀愛。但談好後,男方還得請媒人去跟女方父母談,然後男方隨同媒人送一筆彩禮到女方家,俗稱"入門笑"。如女方不同意,彩禮退還。初步同意後,女方應男方邀請,攜同父母及主要親友去男方家相親,叫看東家。基本同意,開出女方生辰八字,男方擇日子送食物彩禮押八字(定婚,開禮單),男女雙方都要擺酒席,到男方喝定婚酒,要送點雞蛋、麵條等禮物去。到女方家喝定婚酒,不必送禮。凡是去喝過定婚酒的親友,結婚時一定要去送禮。再是男方請日子先生擇日子、送日子單,女方復日子,最後定出佳期結婚。

出嫁 嫁女請酒,叫花粉酒,親友送禮叫花粉禮。酒席三餐,頭天晚上和第二天中午為正酒,酒席豐盛,早餐時閒頓,可以簡單一些。

中午酒席結束後,新娘去化妝。以前,是由親友中福分好、子女多的人為新娘化妝,先用一個煮熟的雞蛋,在新娘臉上比劃幾下,口中念些吉祥語,然後用線為新娘開臉,再進行化妝。現在都到理髮店化妝。解放前,有錢新娘坐轎,無錢新娘走路。解放後,有錢新娘坐車,無錢新娘走路。走路的新娘,新郎要給一點彩禮,俗稱"走路工"。新娘在出門前要哭,叫哭"娘家旺"。給大輩親友下跪,親友給紅包。新娘出嫁第二天下午,娘家要派新娘的第(或兄)到新郎家叫新娘。一般不叫姐妹去。第三天,新娘和新郎回娘家。叫"返三焦"。不可再娘家住夜,說是七天不離洞房床。如果是過七天,即"七焦"回娘家,可以在娘家過夜。去叫新娘的人,新郎要給紅包,叫"押彩"。

娶親 娶親請假,叫花燭酒。外公、舅舅、姑父、姨父、等至親要辦喜聯、喜燭、喜炮、鞋襪、果子四包。這叫"水禮"。酒席六餐。第一天晚上叫"起媒",媒人和舅舅坐主位。閩南風俗,不叫外公坐主位。說是外孫滿月過周歲時,外公已坐過主位了,外甥結婚應讓舅舅坐主位。第二天晚上是正頓,仍然是媒人和舅舅坐主位。洞房中擺一桌,是新娘和陪姑等人的席位。第三天中午時"謝媒",不同的是,新娘坐廳堂主位。兩個早餐、一個中餐時閒頓。

新娘進門要舉行婚禮,俗稱"拜堂"。由福份好的、子女多的人主婚。(喪偶的人不許主婚)。主婚人要打扮新郎。先把新郎要穿的衣服都放在米篩上,米篩放在一個裝有七星燈的禾桶(量稻穀用的器具)上,端下來,再讓新郎坐在長凳上,把腳架在禾桶上,從頭到腳穿起來。新娘進門,主婚人夫婦一個陪新娘,一個陪新郎。老式拜堂,上供24個"孝順丸",表示24孝,還有酒、肉、雞等祭品,地上鋪席、棉被,新郎新娘四跪四拜,先拜天地,再拜祖宗,後拜親友。被拜的親友都要給紅包,叫"拜敬禮"。現在用新式婚禮,簡單多了。拜完親友後,夫妻對拜,鳴炮奏樂送入洞,就可入席了。酒席散後,要鬧洞房。進去鬧洞房的人要雙數,6個、8個都行。這些人在廳堂排成兩行,新郎捧蠟燭火給舅舅,再把全合,被子、蚊帳、枕頭等床上用品分捧進去,要等主婚人喝彩相請,一般要讓他喝三遍彩才進去。在外跑堂的人要把凳子、茶杯、酒杯、酒菜、碗筷等東西喝彩送進洞房門口,讓鬧洞房的人喝彩出來接。洞房中分茶杯、酒杯、筷子、吃菜、掛蚊帳,開全合、吃果子、交杯酒、撤帳等都要喝彩。每喝一次彩後就要吹一遍喇叭。最後喝個"團圓"彩,鬧洞房就結束了。結束時,也要奏樂放鞭炮。鬧洞房最遲不要超過深夜12點。

第二年正月,去岳父家拜年,叫"做新客"。禮品是四個用紅紙包成的果子包為一份,外加一個紅包,這個紅包叫果子骨。岳父家要雙份,其他人家只要一份。凡接受拜年禮品的親戚,要輪流擺酒請新客。清明節前,岳父家要請"回杯",那些請過客的親戚都要來作陪,第二天,送姑爺回家,叫送清明。要回新客禮物:幾個雞蛋,把新客的果子折錢,再加果子骨,包成紅包送還。

閩南風俗習慣,訂婚不必給岳父家送節。可是近年來,受玉山本地人的影響,又新興了一個風俗,凡定婚、結婚的男子,每年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過年都要給岳父家送節。

出生孩子 出生孩子叫坐月。孩子一出世,首先要向娘家人報喜。娘家要送紅糖、雞雞蛋等東西。親戚朋友都要去送庚。以前大多送雞、雞蛋、麵條等食品,近年大都用紅包代替食品了。

孩子滿月、過周都要請酒。以前,生一男一女請酒,再生就不清酒了。現在生的少了,無論生男生女,都請酒。滿月、過周請酒,外公外婆做上座。

生日 10歲生日,一般只有外公外婆、姑姑、阿姨來送禮。這裡有個說法:周歲、10歲外公外婆做,20歲爸媽做,30歲岳父岳母做,40歲自己做,50歲女兒女婿做。60、70大家做。

岳父岳母生日,女婿要送大禮。要送壽聯、壽燭、壽炮、衣褲、鞋襪、壽桃餅、壽麵、雞、雞蛋、蛋糕等禮品。岳父岳母雙在,鞋襪要雙副。壽桃餅要超過生日歲數10以上。

生日請酒,一般是三頓。頭天晚上是暖壽,第二天早晨是一碗壽麵,內加一個雞蛋。中餐時正頓,非常豐盛。過去,早餐後,有人還要舉行拜壽禮。壽翁如是夫婦都在的,要雙雙坐在廳堂正中上坐,讓兒孫來拜,凡已婚的兒孫也要雙雙來拜。

建屋入宅 建屋先要請地理先生選地基、定字向、擇吉日,架馬起工,起工要請起工酒,去喝了起工酒,就一定要去幫工。日子到了,豎柱上樑。以前做杉木屋,豎柱需要很多人幫忙,東家必辦酒席。親戚朋友都要去送禮。岳父要辦水禮:蠟燭、對聯、鞭炮、梁喜(用彩布做成)、兩個用紅布做的五穀袋和拋梁用的4個大圓、一些小粽子、小包子和糖果之類的東西。其他親友送紅包。

豎柱的時辰大都選在晚上天亮以前。這大概是為了避免小孩和老人觀看,不安全。上樑在白天。時辰到,要喊"詩句"(喝彩)把梁吊上去,梁中掛梁喜,兩邊掛五穀袋。上好後再拋梁。拋梁時,大邊(左邊)石匠師傅,小邊(右邊)木匠師傅。他們各提一壺酒,喊着"詩句"往上爬,到頂再把拋梁的東西吊上去。東家拉着被單在下面等。師傅喊着"詩句",用酒燒梁,然後把4個大圓拋在被單上,東家用被單包起來,放在米瓮里。師傅再把小粽子等東西拋下來,下面觀看的人一哄而搶。拋梁完畢後,要出煞。木匠師傅(把墨師傅)頭纏紅布,手提一隻大公雞,一個徒弟手拿五尺杆,五尺杆上綁着鞭炮。徒弟點燃鞭炮,繞柱跑,師傅割破雞冠,口喊咒語,繞柱追,並把雞血點在每根柱子上。觀眾用木片拚命拍打着柱子。要追過一道河。這天,這個徒弟不准到新房來,也不用幹活了。現在都建樓房了,不用上樑,這種風俗也就銷聲匿跡了。

房子建好後,要擇吉日入宅。親戚朋友也要去送禮。岳父要辦水禮:對聯、蠟燭、鞭炮、果子等。入宅時辰都選在天亮以前。在鞭炮聲中,全家人抬着火種、飯甑等東西走在前,親戚朋友各拿一樣東西跟在後面。新房用鞭炮接。到了新房,要煮湯圓大家吃。

分家 俗話說樹大開叉,兄弟大家分。分家也要請酒,親友要去送禮,送碗、酒杯、或調羹。不買東西可直接送紅包。岳父除送碗之類的東西外,還送松糕、襪底、包豆腐巾、褲子,褲子裡裝點錢。意思是讓分開的家,手頭松,有根由底,錢進庫。

喪葬 人死了,馬上要放三個大炮,一小串鞭炮,為死人送行。還要煮一大碗米飯。不煮爛,米下鍋撈三下就裝起來,要裝得推尖,上面插上一雙筷子,筷子中間放一個煮熟的雞蛋,這叫"逃米飯"。死人床前要點香燒紙,床上要點一盞油,叫長明燈。族人聽到炮聲,都來到這弔喪,叫"探烏",家家戶戶都要送菜去,安排人去請地理先生和向親友報喪。報喪人到親友家,女主人要哭喪,煮點心給報喪人吃。否則,報喪人會認為背時。接到報喪後,要立即去弔喪,子女、兒媳都要跪哭,叫"孝人"。親屬要日夜守屍,說是防止鬼盜屍。

地理先生選好了出殯日子,要去看墳地。死者的長子要跟隨去,選好墳地後,長子要跪在地上,向土地公分一塊地葬墳,說完要在地上挖三下,然後讓前來助工的族人們去挖。

岳父(母)喪,女婿要買豬頭半三牲,叫豬頭祭。還要買喪褥、墳磚、墓碑、給抬棺大將用的四條香煙和四雙鞋(以前用草鞋,現在用膠鞋或皮鞋)。有錢人還請樂隊。

來弔喪的親友,或是挑三牲來,或是送錢。東家發給每人帶孝用的一塊四方白布。女婿要五尺(開兩邊),侄孫女,孫女婿、外甥、外甥女婿發三尺(開兩邊)。近年來有時興送花圈和被單了。

入殮前,有錢人家,要請道士做"功德",超度亡靈。有做一天一夜的,有一天兩夜的,最長做七天七夜。快到入殮時辰,親人要為死者洗臉更衣。孝子要敲鑼,到河裡買水(打兩瓢水,丟兩枚銅錢或者硬幣下去)。水買來後,要放在鍋里打三下,舀起來,用一塊白布放在水裡沉濕,在死者臉上比劃幾下,算是洗臉。再把白布塞進死者手中。孝子要脫光自己的衣服,把要給死人穿的"壽衣"一件一件穿進自己的身上,然後脫下來,用麻繩穿起來,用沒有秤砣的秤稱一下,口中說:"一稱翹上天,無人跟你爭。"再把這些衣服為死者穿上。入殮時辰快到,抬死人的"大將"要包石灰包,按死者的年齡一歲一包。還用白布做一個枕頭和一隻公雞,都用石灰裝起來。入殮時辰到,敲鑼打鼓,子女們披麻帶孝把屍體從房間裡抬出來,放進擺在廳堂中的棺材裡,"大將"把石灰包做的公雞放在身邊。身上蓋上棉被,要單數,蓋無層或七層,不可蓋九層。腳下放些生前穿過的衣服和煙筒之類的日用品。手中塞點錢,說是讓他下世不窮。大將放完石灰後,就去吃點心,準備抬棺材尾。大家都要頭戴白布。道士或是地理先生揚着招魂幡修殮,唱着輓歌,中途要拜香。凡事比孝子大的人拜香,孝子要跪陪。拜香結束,道士要把"香儀簿"拿來讀,把親戚朋友來的祭奠禮儀讀給死者聽。修殮完畢,由四個抬棺大將蓋棺材蓋。聽說要蓋棺了,哭喪的人和看熱鬧的人都跑開了。緊敲鑼鼓,四個大將蓋棺材蓋"嘿"的一聲蓋上去。然後,叫一個無子女的孤老人釘棺材釘(有子女的人不能做這事)。只准釘三個,還有一個留着,叫子孫釘。抬棺上路,孝子(長子)捧香爐,執招魂幡前頭引路,其他子女隨後,緊跟一人拿火把,靈柩居中,後面是送葬隊伍。女兒、媳婦只能送到半路,就會被攔回來。出門鞭炮送。走幾步放一張紙,放一個小炮,直到墳地。

墳墓做好後,子女兒媳要挑一擔三牲、炒些甜玉米大大豆去"收山",在墳墓的風水溝繞圈。順三圈,反三圈。還要向墳上撒些生菜籽和芝麻,一個人喊着:"芝麻撒上山,兒孫好做官;芝麻撒圓圓,兒孫做狀元"。

以前,棺材的好壞,墳墓的大小,與家庭的貧富有關。富裕人家的人去世,棺材做的大,墳墓葬得大,用青石板、石條做成大花墓。青石板墓碑,左邊刻死者的名諱、生死年月日時,享年多少。右邊刻祀子祀孫德名字和立碑的時間。現在,不管貧富,都有青石板墓碑。

出喪後的這頓酒席更豐盛,凡發到五尺或三尺白布的人,都得發香煙,每桌一包。

長輩客人要回家,女兒、媳婦要哭送。

家中有老人去世,如果要辦結婚喜事,要在當年,叫順孝,否則,就要過三年,叫滿孝。

做旬 從死者去死當天算起,7天為一旬。頭旬用三牲祭奠。二旬是乞丐旬,祭奠時桌上要放一根毛竹梢,祭完後,用毛竹梢打兩下,算式趕乞丐。三旬,至親的親戚要送三牲祭品來祭祀。東家要辦酒席。只做三旬。

百日 從死者去世當天算起一百天,至親的親戚送三牲祭品來祭祀。但百日不准做滿,一個兒子克一天。

周年 人去世滿一周年,較親的親戚去送奠禮:三牲或紅包。三年要做滿。

陰壽 人去死後逢十歲生日也要做生日,叫陰壽,做到滿百為止。做陰壽時一些較親的親戚要去送奠禮:三牲或紅包。出嫁的女兒要送靈箱(紅紙糊成的小紙箱),箱內裝着紙糊的帽子、衣褲、鞋襪等物品。近年來,又增加了紙做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用具。有的還送靈屋,但不能多送,只可送一棟,而且百歲內僅送一次。

家鄉是心裡一首永遠的情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麼一片淨土,無論你走到哪兒都是心的歸宿!僅於此文(載錄中國三清山陳正永老師著)讓所有的人了解下,生我養我教育我給我並給與了我深深愛的家鄉--紫湖!還有家鄉那道最美的風景--三清山,也隨時歡迎我的每個朋友都來光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