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緊急地震速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緊急地震速報

來自網絡的圖片

緊急地震速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是日本氣象廳(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於2004年開始試運行,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地震預警系統。系統利用了P波和S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波和電磁波的速度差對地震進行快速預警。緊急地震速報是世界範圍內,第一個投入使用、台站密度最高、台站數量最多、覆蓋範圍最大、耗資最多、性能最好的地震預警系統。系統的吉祥物是日本神話中導致大地震動的鲶魚。緊急地震速報是日本的重要之物,在日本生產的手機,不安裝緊急地震速報接收器不允許出廠。電視台全部配備緊急地震速報,緊急地震速報發布時,會有短信息、廣播等報告。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緊急地震速報

外文名;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日文名; きんきゅう じしん そくほう

研發單位; 日本國土交通省-氣象廳

研發協力; 日本鐵道技術研究所

系統試運行; 2004年2月25日

系統上線; 2006年8月1日(高度利用者向)

正式運行; 2007年10月1日(一般大眾向)

原理; 截止2012年,日本氣象廳(JMA)以及各個地震研究單位、大學和都道府縣政府共建有由7480個震度觀測點,1430個地震台站形成的高密度地震觀測網,這樣可以迅速報出地震發生的時空強。地震會產生兩種不同的體波,速度快危害小的P波以及速度慢危害大的S波,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就是利用了P波和S波的時間差,以及地震波和電磁波的速度差對地震進行快速預警 。

研發歷程

1972年,時任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所長伯野元彥等人提出使用海底地震計收集地震波,在搖晃到來前對大都市提供地震即將到來情報,稱之為"10秒前大地震警報系統",但當時由於相關技術受限,這套系統並未實現。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9年,日本鐵道技術研究所開發的地振動早期檢知警報系統(Urgent Earthquake Detection and Alarm System,簡稱UrEDAS),原先這套系統是為快速行駛的新幹線列車提供地震信息,以進行緊急制動防止列車出軌 。

之後,隨着地震儀數字化、通信技術和存儲技術等的不斷發展,日本政府以在1995年1月17日發生的阪神大地震(阪神-淡路大震災)為良好契機,開始不遺餘力地布設高感度地震觀測網(HI-net) 。作為直下型大型地震防範對策中的重要一環,地震預警系統也隨着高感度地震觀測網的布設而被提上了議程。

2003年4月,由日本文部科學省、氣象廳和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共同合作,以實用化的實時地震信息播報系統為目的的高度即時的地震情報傳達實用化計劃開始 。2004年2月,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研製的實時地震情報系統與氣象廳和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開發的短臨地震情報系統合併,改編為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並從2004年2月25日以九州東岸到關東一帶的地區為對象開始系統試運行。2005年6月8日,試運行區域對應為日本全境。

2007年10月1日,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正式投入使用。[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