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糊湯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糊湯粉

中文名 糊湯粉

類 別 武漢漢族小吃

別 名 武漢人的羊肉泡饃

食 材 圓米粉

做 法 泡

輔 料 野生小鯽魚

糊湯粉,著名武漢漢族小吃,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必賣油條。被譽為「武漢一絕」的鮮魚糊湯粉泡油條,是經典的漢味名吃。它是武漢人的羊肉泡饃,其傳統意義、歷史內涵,絲毫不比羊肉泡饃遜色。一碗飄着鮮美魚香味兒的糊湯粉,撲面而來的是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氣息和味道。

美食簡介

糊湯粉的湯汁,是用兩三寸長的野生小鯽魚熬製成的。天然環境下,自然生長的野生鯽魚,肉質密實、緊湊,味道異常鮮美。經營糊湯粉的商販,通常是在頭天下午買回活蹦亂跳的小鯽魚,然後將魚剖洗乾淨,放在文火上,整整熬一個通宵。魚肉熬得不見形,魚骨幾乎熬化了,魚肉、魚骨髓全融進了湯里。用鮮活魚徹夜熬製出的魚湯,味鮮汁濃,回味帶點清甜,含在嘴裡,似乎有一股生命氣息在齒間遊走。用來做糊湯粉的米粉,是用秈稻米磨成漿製成的。米粉像線粉一樣細,潔白細長,口感柔韌有勁。

在位於武昌的「漢味美食第一街」戶部巷,有幾家賣糊湯粉的小店鋪,從早到晚,顧客盈門。我看那下粉的大嫂,用鐵勺舀起半勺魚糊湯放進碗裡,再用竹撈子盛上一把潔白的米粉,在沸騰的開水鍋里燙幾下,撈起,放進盛有魚糊湯的碗裡,撒上蔥花、蘿蔔丁等。賣糊湯粉的旁邊,還必有油條賣。食客端着魚香撲鼻的糊湯粉,不會立即吃,而是接過店員遞過來的剛出鍋的熱油條,用手把油條掐成寸長,放進碗裡。剛剛起鍋的熱油條,酥軟、滾燙,浸進湯里,似乎還發出滋滋的聲響。我學着食客的樣子,用筷子夾起飽蘸魚湯的熱油條,趁熱送進嘴裡,那種鮮香和酥軟的口感,吃起來妙不可言。

在武漢人眼裡,糊湯粉天生要與油條搭配着吃。糊湯粉與油條搭配着吃的絕妙之處在於:魚湯是流質的,喝進嘴裡,一會兒就滑進了喉嚨里。而流質的魚湯儲在油條里,便由液體變成了固體和立體,便於食客全方位地品嘗魚湯的鮮美滋味。

歷史淵源

糊湯粉的「粉」就是普通的圓米粉,它的獨特就在於這「糊湯」上,以前的「糊湯」用的魚不是鮮鯽魚甚至鮮鱔魚熬的湯,而是傍晚到菜市場的水產攤子上收集來的賣不出去的爛魚、魚雜、魚頭,經過徹夜熬煮,魚熬得骨化肉碎,為了除去或遮掩腥臭味,加大量胡椒,又因為顧客多是在碼頭上做搬運工的苦力,為了抵餓,再加上生米粉起糊,起稠。冬天的早晨,苦力們吃上一碗帶點葷腥的、熱呼呼、辣呼呼,又能暫時頂餓的稠稠的糊湯粉,也算是一種享受,不知哪天哪位吃客沒吃飽又有幾分閒錢,在隔壁攤上買了一根炸得金黃酥脆的油條,掰成一截截地泡在剩下的糊湯里吃,於是,極具武漢碼頭文化特色的糊湯粉配油條就誕生了。過去糊湯粉只有在秋冬季才能吃到,因為天熱的話,到晚上收攤時魚就全腐了,完全不能吃了,而且,糊湯粉不配上油條吃,也沒有多大意思,經驗主義還不是壞東西。

菜品特色

糊湯微稠、米粉潔白、細長有勁、魚香汁濃。

做法

食材:米粉適量、鮮鯽魚適量、胡椒適量、香蔥適量、澱粉適量、鹽適量、雞精適量。

1、用鮮魚加配料加澱粉、胡椒熬成稠魚湯。

2、將米粉煮出,澆上魚湯,加入香蔥即可。

糊湯粉鮮的由來

「糊湯粉」又可稱為「胡湯粉」很多外地食客認為鮮魚糊湯粉的「鮮」源自「鮮魚」,其實這個認識是錯誤的。「鮮魚」單指「鮮活活魚」的意思主要是增加鈣質強調葷腥。糊湯粉的「鮮」則來自於「糊湯」中湖北胡椒。[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