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腦計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類腦計算》,危輝 著,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1]的人也是無用的。 —— 烏申斯基[2]
內容簡介
《類腦計算》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將神經生物學在視覺神經機制、神經元信號加工與編碼方面的解剖學與電生理學發現和認知心理學關於知覺信息加工、工作記憶等方面的實驗結論,與人工智能中關於圖像理解與人工神經元網絡模型結合起來,設計能夠模擬視網膜、初級視皮層和高級視皮層部分圖像信息加工功能,以及模擬神經編碼微迴路的數據結構和層次網絡計算模型,並用計算機視覺或圖像理解領域常用的測試數據集來驗證這些網絡計算模型的效能。這些深入考慮了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與約束的計算模型,一方面能夠在工程方面為圖像理解或信息保持提供不同於傳統方法的新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也為神經科學研究提供了探索神經信號加工內在機理的仿真平台。這些以信息加工神經生理機制和認知心理機制為基本出發點的計算建模研究為人工智能關於表徵、神經計算新模型、基於結構的學習模型、不同於經典圖靈機模型的新計算架構開拓了思路。
作者介紹
危輝,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7月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先後師從導師懷進鵬院士和何新貴院士,獲計算機科學理論與軟件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人工智能研究所,師從我國著名人工智能專家潘雲鶴院士進行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2000年11月期滿出站後進入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2000年10月在浙江大學晉升為副教授,2005年4月在復旦大學晉升為教授。自1993年起從事非單調邏輯與不確定性推理研究,1995年後受認知心理學啟發從事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或說基於認知科學背景的人工智能研究,致力於基於神經生物學和認知心理學機制的神經視覺算法模型和神經編碼機制研究,以及基於認知機制約束的人工智能基礎范型研究,是國內最早獨立開展且持續不間斷開展類腦計算研究的小組之一,包括視覺神經計算模型和脈衝神經元迴路結構與編碼機制研究。主持或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的研究課題有973計劃課題、973前期專項、國防973課題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課題、國防預研課題、上海市科委重大專項、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課題等。作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系列、Elsevier系列、Springer系列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完全由國內獨立完成的計算機科學領域SCI論文6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人工智能形式概念系統》和《認知相關性與智能模型構造的系統觀點》。自2001年起承擔復旦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到目前為止按時間順序獨立講授離散數學2學期、高等數理邏輯4學期、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5學期、人工智能或高級人工智能55學期/次、從計算到智能20學期、認知科學導論10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