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糕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米糕栫(音同見),是台南特有的甜食。「米糕栫」是由糯米和糖製作而成的甜品,其中,「栫」,「木」與「存」的結合,顧名思義是以木頭保存食物的意思。將煮熟的糯米拌糖後,裝填入六塊木板組合成一個木造的六角柱狀物,冷卻凝固後,誠心誠意製作的高大的米糕作為台南普渡儀式時特有的供品。
看似愈平凡簡單的食品,實際上卻是愈不平凡。「米糕栫」就是其中一項。栫板要木工師傅精準裁製,在沒有儀器切割機器的古早年代,要能將六片栫板組合緊密,他們的技術就相當重要的。食材的煮製處處是眉角,糯米炊煮的熟度、煮製糖漿的份量濕度、兩者攪和均勻不可過濕過硬。填入栫桶的速度,不能夾氣泡空心在裏面等,都需要十足的經驗,方可製出精美成品。要是有任何一點沒做好,讓成品變硬或結塊,做出來的米糕栫口感就會不好。若非由經驗老道的師傅們默契熟稔地分工合作,可是做不出口感Q彈又帶著米香的米糕栫![1]
美食由來
台灣早期農村社會物資匱乏,俗諺「一支蕃薯籤扛三粒米」的年代,要吃粗飽都是不容易的事,米和庶糖這樣珍貴的食材製作的糕點更顯誠意。故而只有在廟宇有建醮,中元普渡才會開爐製作,忙忙碌碌,熱熱鬧鬧。需要相當多的人力共同完成。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smiletaiwan |
米糕栫沒有防腐劑,祭祀後便會立刻分發給信徒食用。因為是熟食,直接切片就可食用,也有人會沾取花生粉、海苔粉像麻糬一樣,亦可煮成甜粥,或煎、裹上麵糊或餛飩皮油炸,變化無窮。
食材
製作材料
- 糯米及糖
- 模具六片栫板,栫板形狀長條,上方寬度窄,下方寬度寬,如塔狀。
習俗
米糕栫早期只在廟宇有建醮,中元普渡才會開爐製作,且尺寸通常相當高大,每支重達上百斤,十幾支米糕栫在廟前一字排開,壯觀而又莊重。[2]
視頻
參考文獻
- ↑ 府城人的古早味!「米糕栫」台南獨有的傳統米食糕點,微笑台灣
- ↑ 府城人的古早味!「米糕栫」台南獨有的傳統米食糕點,微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