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米槁 |
中文名:米槁 學 名:Cinnamomum migao H. W. Li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毛茛目 科:樟科 亞 科:樟亞科 族:樟族 亞 族:樟亞族 屬:樟屬 組:樟組 種:米槁 命名者及年代:H. W. Li,1975 |
米槁(mǐ gǎo,學名:Cinnamomum migao H. W. Li,俗名:大果樟、麻告)是樟科樟屬的植物,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黑色,開裂,具香味。芽小,卵珠形,芽鱗寬卵形,外被灰白微柔毛。老枝近圓柱形,纖細,干時紅褐色,葉互生,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兩側近相等,堅紙質,果序圓錐狀,腋生, 產雲南東南部及廣西西部。[1]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黑色,開裂,具香味。芽小,卵珠形,芽鱗寬卵形,外被灰白微柔毛。老枝近圓柱形,纖細,干時紅褐色,有縱向條紋,無毛,幼枝略扁,具棱,淡褐色,被灰白微柔毛。
葉互生,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長4.5-16厘米,寬2.5-7厘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兩側近相等,堅紙質,干時上面黃綠色,稍光亮,下面灰綠色,晦暗,兩面沿中脈及側脈多少帶紅色;
上面無毛,下面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或老時變無毛,邊緣略內卷,羽狀脈,中脈直貫葉端,兩面凸起,側脈每邊4-5條,弧曲,近葉緣處消失,兩面多少明顯,側脈脈腋上面不明顯隆起下面腺窩不明顯,細脈網狀,在放大鏡下隱約可見;
葉柄纖細,長1.3-3厘米,腹凹背凸,近基部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花未見。果序圓錐狀,腋生,着生在幼枝中下部,長3.5-7.5厘米,具梗,總梗長1-4厘米,與各級序軸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2]
果球形,直徑1.2-1.3厘米,鮮時綠色,干時黃褐色;果托高腳杯狀,長約1.2厘米,頂部盤狀增大,寬達1厘米,具圓齒,下部突然收縮成柱狀,基部寬約1.5毫米,外面被極細灰白微柔毛和縱向溝紋。果期11月。[3]
產地生境
辨析
本種近於黃樟Cinnamomum porrectum (Roxb.) Kosterm.和八角樟 C. ilicioides A. Chev., 與後者區別在於側脈脈腋腺窩不明顯,果及果托均較小;與前者區別在於果較大,直徑1.2-1.3厘米,果托高腳杯狀,頂部盤狀增大,寬達1厘米,具圓齒,外面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幼枝及花序被極細的灰白微柔毛。 [5]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種子繁殖育苗為主,亦可用插條繁殖,生根成活率也高。[6]
種子繁殖:果熟期採收紫黑色果實,洗除果肉後,稍晾乾的種子千粒重130-160克,種仁富含油脂和易失水而變質。有短期休眠。不宜干藏,用濕潤砂貯藏可有效地保存種子的生命力。濕砂藏至次年2-3月播種,發芽率可達65-80%。具2-3片新葉的幼苗,可移人營養袋育苗,苗床搭遮蔭棚,生長6-8個月可拆除,增加光照,使幼苗受到鍛煉,並可促進生長。
插條繁殖:取5年生樹和成齡樹砍伐後萌生枝的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作插條,於雨季6-9月帶葉扦插,其生根成活率可達88%。生根苗的移植、撫育等同實生苗。
栽培技術
定植及管理:於雨季始及之中,取1-2年生苗木種植,每畝種44、56、83株,株行距為2米×4米、3米×4米、3米×5米。密植型(2米×4米)林地實施矮林作業,樹高控制在1.5-2米以內;中密型,如3米×4米、3米×5米林地,實施高林作業,樹高控制在3米以內。幼林地每年除草2-3次和松塘土1-2次。行間可間作大葉茶,組成毛葉樟+大葉茶人工生態林。亦可選種農作物、芳香藥用植物。
採收與加工:主要採收和利用枝葉,一般種植後4-5年生樹可首次採收,待萌發生長1-2年或2-3年又可採收。採收時間為8-9月間,亦可在10-11月間,但以8-9月為好,此時枝葉產量及出油較其他月高。加工主要採用水中蒸餾方法蒸餾葉油,每甑(次)蒸餾時間為4-6小時或以上。
參考來源
- ↑ 毛葉樟, 植物智, 2020-01-18
- ↑ 米槁-學術百科-知網空間 提供全面的「米槁」相關文獻(論文)下載,論文摘要免費查詢,米槁論文全文下載提供PDF格式文件。米槁中文、英文詞彙釋義(解釋),「米槁」各類研究資料、調研報告等。
- ↑ 李天祥、朱靜、曾祥欽、王靜康,分子蒸餾分離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米槁精油及其成分分析,中藥現代技術,2007年10月
- ↑ 岩樟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庫[引用日期2014-11-14
- ↑ 龍春林、宋洪川.中國柴油植物:科學出版社,2012年:133-135
- ↑ 王樹乾. 底格欄柵取水技術在岩樟溪水電站引水改造工程中的應用. 《 浙江水利科技 》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