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格-23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米格-23战斗机)
前往: 導覽搜尋

米格-23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3)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可變後掠翼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是20世紀70-80年代蘇聯國土防空部隊的主要裝備。北約代號鞭撻者(Flogger)。

研製歷史

在越南戰爭中,蘇聯空軍與華約空軍意識到,自己裝備的米格-21戰鬥機火力與航程並不十分理想,同時裝備的蘇-15截擊機也只能承擔單純的高空攔截作戰。他們要求裝備一種多功能的作戰平台,以在與北約空軍F-4、F-104戰機的對抗中取得優勢。

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接到任務,要求設計一種新型多用途戰鬥機。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是阿爾喬姆·伊·米高揚與R·A·別利亞科夫。主任設計師是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羅夫與G·A·謝多夫。米格-23是阿爾喬姆·伊·米高揚生前的最後一件設計作品。

1967年6月10日,編號231的米格-23原型機(設計局編號23-11)首機開始試飛[1],在米高揚設計局首席試飛員A·V·費多托夫的駕駛下進行了16°後掠翼的實驗。同年7月9日的試飛中,米格-23成功實驗了後掠翼的三種傾斜角度。在後來的試飛中,米格-23成功在機翼後掠72°時達到1.2馬赫。在試飛過程中米高揚重新設計了米格-23的機翼,增大了翼面積。

1968年11月6日,在97次試飛後,米高揚簽發了試飛總結報告。至此米格-23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

生產

1968年,米格-23開始由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與伊爾庫茨克工廠(今伊爾庫茨克飛機科研聯合體)批量生產。1969年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米格-23於1984年停產。米格-23總共生產了6000多架[2],其中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生產了4278架,為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第三代戰鬥機(按照俄羅斯標準)。

印度,購買了米格-23與米格-27的生產許可證,可在本國工廠自行組裝。

視頻

米格-23 相關視頻

米格-23戰鬥機:米高揚大師最後一個親自設計的項目
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裝備即落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