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夏埃爾·恩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夏埃爾·恩德

中文名: 米夏埃爾·恩德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加米施

出生日期: 1929

逝世日期: 1995

職 業: 兒童文學作家

代表作品: 《小紐扣傑姆和第十三個海盜

米夏埃爾·恩德,上海譯文出版社曾在2000年出版了他的三部長篇小說:《小紐扣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小紐扣傑姆和第十三個海盜》以及《講不完的故事》。是德國兒童文學作家。[1]

個人簡介

米夏埃爾·恩德1929年出生於德國的加米施—— 帕騰基興。從40年代起開始寫作,1960年以《小紐扣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一書一舉成名。《毛毛》和《講不完的故事》的發表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他的作品被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的發行總量達兩千萬冊。 《願望潘趣酒》是恩德1989年發表的又—佳作。 德國著名的作家米夏埃爾·恩德(Miched Ende 1929-1995)的傑作《小紐扣傑姆和十三個海盜》(原文為《小紐扣傑姆和「野蠻13」》)的中譯本愉快地來到我們青少年讀者面前。而且,它還面向更大、更廣泛的讀者。 米夏埃爾·恩德於1929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國的加米施一帕滕基興。父親埃德加·恩德(1901—1965)是德國首批超現實主義的藝術畫家之一,在德國納粹期間,因為遭遇職業禁止,只能秘密從事作畫。 米良埃爾·恩德的母親露易斯在艱難的時期靠醫療體操和按摩維持了家庭生活。 米夏埃爾·恩德在施瓦本格長大,從小便在那裡耳濡目染了一群畫家、雕刻家和從事文學作品人的流浪生活。他在那裡公立學校的小學畢業。1940年以後,米夏埃爾·恩德進入瑪克沁彌利安文科中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德國十四五歲的孩子也要被征入伍。他的三個同班同學就在入伍後的第一天倒斃在陣地上。戰爭結束以後,父親從美國戰俘營釋放回家。米夏埃爾從1946年又在施瓦本格讀了一年文科中學,後來兩年在斯圖加特自由瓦爾多夫學校就讀。

錯失大學

1943年以後,米夏埃爾·恩德開始寫詩和短篇小說。由於經濟桔據,他無法就讀大學。從1948年到1950年,他在慕尼黑奧托·伐爾肯貝爾克戲曲學校學習,學業結束以後在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州劇院從事戲劇工作,後來再回到慕尼黑。 1951年,米良埃爾·恩德結識了後來成為自己妻子的女演員英格波克·霍夫曼,並通過她與有關文藝團體建立聯繫,撰寫滑稽短劇、諷刺小調、獨唱歌曲等等,在慕尼黑人民劇院擔任導演,為巴伐利亞電台撰寫電影評論。父母親的離異使得他的經濟情況很困難,有時候掙得的錢還不夠支付母親和他居住的房租。

戲劇研究

米夏埃爾·恩德仔細研究過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文獻。面臨新形勢下的文學藝術危機,他幾乎想擱筆不寫了。又是他的當時已經成了版畫藝術家的同學,請他為一本圖畫書配上三四頁的文字。於是,在 1958年誕生了近五百頁的手稿:《小紐扣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他把書稿寄給德國十多個出版社,可惜均遭退稿。時來運轉,洛蒂·魏特布萊希特,當年斯圖加特梯納曼出版社的女主管獨具慧眼,接受了他的作品。書稿被改成兩卷集,第一卷《小紐扣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 出版後不久便獲得「德國青年書獎」,第二卷,即本書《小紐扣傑姆和十三個海盜》於1962年出版,出版後德國電台和電視中相繼播出書中的主要情節,並形成了系列,引起轟動。本書被譯成世界上多種語言。

社會成就

1964年,米夏埃爾·恩德和英格波克·霍夫曼在羅馬完婚。夫妻感情很好,在廉姆帕克那買下一幢別墅;1971年起他們又在離意大利羅馬不遠的剛察諾居住下來。1972年,童話小說《嫫嫫》在這裡誕生。該書開始時引起多方爭議,1974年獲「德國青年書獎」。 1979年出版《講不完的故事》,該書為米良埃爾·恩德奠定了國際聲譽,獲得極有威望的「布格斯泰荷德公牛」文學獎。 1980年,福耳卡黑青少年文學科學院頒獎委員會為他的全部作品頒布了「巨獎」。 後來,他還發表過許多作品。 米夏埃爾·恩德的作品目前被譯成世界上三十多種文字,出版總量高達五百多萬冊。他為文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獲得了許多德國和國際的文學獎和勳章。 1985年3月,米夏埃爾·恩德的妻子英格波克不幸去世。之後米夏埃爾·恩德遷回德國,生活在慕尼黑,直到1995年8月安然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代表作品

小紐扣傑姆和十三個海盜》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充滿童話色彩的兒童小說,它等於是《小紐扣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的續集。

人物簡介

故事的兩個主人公名是小紐扣傑姆和盧卡斯,他們性格豪爽,為人處事聰明、快樂,讀來使我們感到很親切,就像他們生活在我們當中似的。可是,他們又游離於我們的生活之外,一舉一動令我們覺得陌生。他們是我們幻想的朋友,又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

故事劇情

兩輛火車頭是傑姆和盧卡斯的好夥伴。火車頭一大一小,大的叫埃瑪,小的叫摩力,像是一對母子。 火車頭埃瑪的功能在故事裡是十分齊全的。她在陸地上行駛,是輛火車;填塞柏油麻絮以後可以在海上航行,是條輪船;裝上磁鐵結構可以隨心所欲地在空中翱翔,是架飛機;而且,她還可以沉入海底,像潛艇一樣。她神奇得簡直超過孫悟空,可她卻用不着搖搖腦袋,念念有詞地說一聲「變」,或者「起」。她看上去似乎十分離奇,不可思議,可仔細琢磨,她也是有其科學道理的;這裡有着兒童讀者對世界的第一認識,是人們最直接的勞動概念,人們只要動腦筋,組合得當,誰說不能製造「永動機」?盧卡斯和傑姆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永動機」的製造。那裡只需要磁鐵和木棍。可惜大人們思想都不夠解放,因此在他們的生活世界裡就沒有「永動機」。 傑姆和盧卡斯的生活天地里也不時會出現一些困難。安裝燈塔,尋找「永恆的水晶」,戰勝力大無窮,可是卻連12和13都分不清楚的海盜,把他們改造成為「十二個不可戰勝的人」,等等。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那個忙碌的世界裡還有令世人羨慕的兩場婚禮。多麼甜蜜,多麼幸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社會評價

當然,應該指出,《小紐扣傑姆和十三個海盜》故事中的題材不僅是讀者們熟悉的,也是歐洲傳統的。它使我們想起了《小紅帽》,想起了《睡美人》,想起了《豪夫童話》和《一千零一夜》,想起了聖誕節和聖誕後的《三聖王節》。作者在諸多歐洲童話傳統題材中遊刃有餘,信手拈來,發展起一個又一個完整的思想,一點兒都沒有生搬硬套的痕跡。

國際影響

中國的青少年讀者在接觸這部作品時一定也會產生一種親切感。其實,作者米夏埃爾·恩德起草這本書的時候,他雖然坐在西方的凳椅上,可是身體的重心卻不時地傾斜到了東方。於是,乒乓、颱風、龍、和龍門仙一般的對話,以及紅五星等等題材紛至沓來,把一部童話般的兒童文學作品裝點得無限美好。 《小紐扣傑姆和十三個海盜》是有理由邁過世紀的門檻走向未來的。祝賀它跟中國廣大的青少年讀者,不,還有更大。更廣泛的讀者們在二十一世紀像書中的傑姆和盧卡斯一樣相親相愛,沐浴陽光雨露,迎接更加美好的春天。

參考來源

  1. [1],搜狐網 ,

[[Category: 人物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