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勒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勒耳

圖片來自udn

米勒耳(Harry Willis Miller,1879年7月1日-1977年1月1日)是一位美國醫生、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傳教士。米勒耳是一位素食主義者,也是開發豆奶的先驅。[1]

生平

早年,1879-1902

1879年7月1日,米勒耳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拉德洛福爾斯(Ludlow Falls),在農場長大。[2]他是家中的長子,父親是一位老師。12歲時,父母加入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兩年後,米勒耳也受洗加入安息日會。1898年畢業於安息日會開辦的弗農山中學,1902年6月畢業於密歇根州巴特爾克里克(Battle Creek)的美國醫學傳教學院(American Medical Missionary College,與巴特爾克里克療養院有關),獲醫學士學位。 7月1日,米勒耳與同學米莫娣(Maude Thompson Miller,-1905)結婚。1903年,他們在該校的芝加哥分校工作。

第一次來華,河南,1903-1907

1902年底,米勒耳和妻子米莫娣在芝加哥申請前往中國傳教。他們的兩位同學,施列民(Arthur C Selmon)和施淑德(Bertha Loveland Selmon)夫婦,以及兩位護士,艾瑞克(Carrie Erickson)和辛普生(Charlotte Simpson)也加入進來。他們自費出發,1903年10月3日,他們登上印度皇后號啟航,抵達上海後,立即前往內地。這一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中國共有12名傳教士。他們的第一個工作地點是河南新蔡。他們穿上中國服飾,米勒耳剃髮留辮,學習語言。一年後,他們分開,米勒耳前往上蔡,1905年,他們開辦報館。1905年3月4日,米莫娣在上蔡病故。米勒耳獨自埋葬了妻子。直到兩年後,才有和祿門夫婦(Arthur and Eva Allum)前來加入。他除了開辦診所,還開設時兆報館 。

1907年,由於健康不佳,他回到美國。1908年,他在緬因州的波特蘭,與護士米瑪麗(Marie Iverson Miller,-1950)結婚。

第二次來華,上海和河南,1908-1911

1908年,一年休假結束,米勒耳回到中國,駐上海。他將時兆報館從河南遷往上海,又出任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中國的監督(1908-1909)。在上海,他結識了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姊妹的父親宋查理,租用他的房屋開設報館。1911年,他回到河南,在周家口開辦道醫官話學堂(China Training Institute)。

華盛頓,1912-1925

這時,他染上重病,回到美國,前往聖赫勒拿療養院(St. Helena Sanitarium)治療。米勒耳的健康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1912年在母校弗農山中學教授聖經,1913年擔任華盛頓療養院的醫務秘書兼醫務總監(1913-1925年)。他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展了他在甲狀腺切除術方面的技能。據估計,米勒耳一生進行了6,000次甲狀腺手術。[3]

第三次來華,上海和武漢,1925-1939

1925年,米勒耳受到差遣,在此前往中國,與藍德勝在上海籌建醫院。1927年,二人在滬西越界築路地區的羅別根路(今長寧區哈密路1714號)興建一座環境幽雅、設備先進的醫院上海衛生療養院,包括一座六層大樓。1928年初正式開業。米勒耳任院長。這是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座向公眾開放的安息日會醫院。1931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中華總會成立,米勒耳任會長。駐上海寧國路。此後十年中,米勒耳利用得到的捐款,在武漢、瀋陽、蘭州、重慶、張家口、廣州和橋頭鎮也建立了醫院,直到中日戰爭爆發,打斷了這一進程。

米勒耳研究了豆奶的生產,1936年在《中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豆嬰兒配方奶粉的文章。1936年,米勒耳在上海開始首次生產豆奶。

1935年,米勒耳在湖北武昌東湖創辦武漢衛生療養院,附設護士學校、三育小學,占地600畝,耗資25萬元,其中10萬元為張學良捐助。1938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米勒耳在武漢衛生療養院設立難民區,庇護了2萬難民半年之久,不許日軍進入騷擾。直到1939年4月,米勒耳才回到美國。

在美國引進大豆食品,1939-1948

他曾是弗農山醫院的醫學主任,並建立了國際營養實驗室來生產大豆產品。

上海,1948-1950

1948年,雖然中國發生內戰,米勒耳回到上海,參與世界最大的豆奶廠開工典禮。1950年,米勒耳被迫回到美國。

美國,1950-1954

1950年第二任妻子在美國去世。1951年,他將自己的工廠、土地和豆奶製品賣給了羅馬琳達食品公司(Loma Linda Foods)。羅馬琳達食品公司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所有。然而,米勒耳繼續在羅馬琳達食品工廠進行研究,直到去世。1954年7月13日,米勒耳與Mary Elizabeth Greer在辛辛那提結婚。

台灣,1954-1956

婚後,米勒耳立刻前往台灣,創辦台安醫院,1955年3月28日開業,宋美齡出席開業儀式。他留在台灣直到1956年。1956年,蔣介石授予他卿雲勳章

香港,1959-1972

1959年,年已八十的米勒耳又受邀前往香港,幫助建立醫院。在米勒耳幫助下,在香港島司徒拔道和新界荃灣荃景圍建立了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香港港安醫院-荃灣。米勒耳在整個遠東一共創辦了19個醫院:東京療養院(1928)、馬尼拉療養院(1929)、宿務米勒耳紀念醫院等。在香港,米勒耳服務於西貢區清水灣道香港三育書院,直到1972年5月31日退休(92歲)。在退休前夕,他還前往印度浦那,建立了一個豆奶工廠。

米勒耳的傳記在1961年出版。[4]

去世

1973年8月,米勒耳夫婦定居在美國加州里弗賽德。1977年1月1日,米勒耳在那裡去世。享年97歲。

素食主義

米勒耳說他為了健康和長壽而成為素食主義者。<他率先推廣豆奶作為令人滿意的動物奶替代品,在沒有牛奶的地區為窮人提供食物。他對素肉和蛋白質進行了研究,並把豆製品帶到美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