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篁墩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篁墩村位於屯溪區屯光鎮東北端,毗鄰徽州區岩寺鎮,205國道、皖贛鐵路穿村而過,是「程朱闕里」的發祥地。[1]

中文名: 篁墩村

位 於: 屯溪區屯光鎮東北端

土 地: 496.6畝

毗 鄰: 徽州區岩寺鎮

總戶數: 210戶

人均收入: 4500元

基本村情

篁墩村位於屯溪區屯光鎮東北端,毗鄰徽州區岩寺鎮,205國道、皖贛鐵路穿村而過,是「程朱闕里」的發祥地。共有6個村民小組,420戶1125人,全村共有土地496.6畝(其中水田458.6畝,旱地38畝)。村黨支部、村委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美村、富民、強經濟」的要求,對照「建設小康示範村」的標準,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軟硬件建設,整治村容、村貌,以「生態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歷史沿革

篁墩村,位於黃山屯溪東北部,此處山清水秀,風景宜人。走在村中寬約一丈的青石板路上,我們看到村子四面環水,村的東面是普安橋,南面有當郎橋,西面有六合橋,北面有梁邊橋。故歷史上篁墩村就有「無橋不進村」的說法。聽村里人說,很早以來,該村的這條青石板大路就是屯溪通往歙縣的必經之路。它和黃金水路新安江相毗鄰。篁墩村是古徽州許多大族聚居繁衍之地,其中出生於福建尤溪的朱熹的先祖,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據史料載,新安朱氏始祖、官至殿中丞的師古公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5-888年)為避黃巢之亂,由姑蘇飲馬橋遷到篁墩村。

人文地理

篁墩村位於黃山市中心城區東北9公里處,在新安江畔慈張公路線與花山旅遊公路線的交匯點上,為屯溪東北之大門,屬屯光鎮管轄。它依山臨水,風光秀麗,歷史悠久,自古為眾多姓氏遷徙徽州最集中的始居地和宗族聚集地,尤其黃巢之亂一次遷居而來的姓氏達20多個,其中以張、陳、朱、戴、周、蕭江、濟陽江、康、曹、王、畢、潘、施、齊、唐為多。諺雲「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五夷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特別是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三夫子的祖籍都在篁墩,篁墩成為「洛閩溯本」的「程朱闕里」,歷來被學術界尊稱為「儒教聖地」,素有「東南鄒魯」之稱,被尊稱徽州文化第一村。村中民宅多徽派建築,沿慈張線兩側布滿店肆,商業繁榮。歷史上諸多名人曾在此留下豐富遺蹟。富侖山前,有朱家巷,是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先世的故居所在。村中立有「程朱闕里」牌坊,巍峨壯觀。北宋初年李方等奉太宗之命所編成的《太平廣記》中,就有它的名字,作「黃墩」,並載有程靈洗助黃墩湖蜃射殺呂湖蜃的傳說故事。篁墩能供遊人訪古尋幽的去處,有蛟台、鼓吹台、洗馬池、燁卜橋等傳說中程靈洗的遺蹟。還有朱熹先世故居所在的朱家巷和鄭玉在富登渡口的鄭公釣台。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詩人、《新安大好山水歌》的作者潘世鏞,曾寫有《晚過篁墩》絕句云:「水繞山環峙一墩,綠煙夾道近黃昏。停車細訪先人宅,猶有千年老樹存」。篁墩千百年的歷史滄桑,其厚重的文化積澱越來越吸引世人的囑目。篁墩村兩委將和所轄6個自然組1200名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開拓進取,全力弘揚徽州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0年5月19日屯光大道延伸段拆遷中在一民宅下意外發現一古碑,此古碑長1.50米、寬0.89米、重300公斤,經考證為「朱夫子(朱熹)祖墓」碑,為明代萬曆年間歙縣知府劉伸所立。得知這個消息後,村第一書記汪朝暉率領村兩委趕到現場進行挖掘,最終將此碑完好的抬入村「程朱闕里文物陳列館」中,從而又多了一考證「程朱闕里」篁墩村的文物。篁墩是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三夫子的祖籍,歷來被學術界尊稱為「儒教聖地」,素有「東南鄒魯」之稱,被尊稱徽州文化第一村。但受人為的迫害,許多古蹟僅存於殘跡或人們的腦海中,村第一書記汪朝暉到職後,充分意識到篁墩村厚重的文化積澱對發展篁墩的深刻意義,上任伊始就統一思想,帶領兩委人員先後建成了「程朱闕里」文物陳列館、程家祖墓 (程靈洗)等一系列保護文化、發揚文化的工作,為創造人文旅遊景觀提供了紮實的平台。

村務活動

篁墩村黨支部在村委會隆重舉行「創先爭優」活動動員部署會,會議由村掛職第一書記汪朝暉主持,第四批掛職選派單位區直工委副書記陳秀同志向全體黨員介紹了「創先爭優」活動的實施意義,並就基層黨組織在我區中心工作「一控雙拆」任務中所擔負的責任提出了要求,隨後汪朝暉按照爭做優秀共產黨員「五帶頭」要求結合當前拆遷任務向全體黨員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帶頭學習提高,充分理解拆遷工作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二是帶頭爭創佳績,主動配合拆遷工作;三是帶頭服務群眾,積極穩妥的解決拆遷戶的困難爭做群眾貼心人;四是帶頭遵紀守法,不做違章不違反拆遷規定;五是帶頭弘揚正氣,堅決抵制違章建築的出現。會上全體黨員紛紛表態堅決擁護東部大建設,堅決站在拆遷單位的先進行列。會後參觀了篁墩村「程朱闕里」文物陳列館,全體黨員深感作為一名篁墩人的自豪和責任,進一步樹立了「建設新農村保護古篁墩人人有責任」的思想。

視頻

尋訪徽州新安士族發源地:篁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