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管華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管華詩
出生 1939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海洋藥物學家

管華詩(1939年8月),海洋藥物與生物工程製品專家。山東省夏津縣人。1964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品加工專業。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兼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海洋大學校長,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山東省科協主席。

長期從事海洋藥物及海洋生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是我國海洋藥物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首創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PSS),後又相繼研製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寧等3個海洋新藥和系列生物功能製品,且均實現產業化。系統建立了海洋特徵寡糖規模化製備技術體系,並構建了國內外第一個海洋糖庫。以糖庫為基礎,目前在研的4個一類候選海洋新藥處於不同的臨床研究階段。主持編著了我國首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為我國海洋中藥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十餘項。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

從教經歷

春華秋實,歲月如歌!管華詩院士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海洋藥物、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20世紀60年代參加了「海藻提碘新工藝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帶提碘聯產品-褐藻膠、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課題,研製成功「農業乳化劑」等四個新產品並相繼投產,為我國制碘工業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80年代研製了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PSS),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創了我國海洋藥物研究新領域,催生和帶動了我國海洋藥物這一新興學科和新興產業;90年代又相繼成功研製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寧散等3個海洋新藥和系列生物功能製品。系列海洋藥物及生物功能製品產業化的實現,為我國海洋製藥業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進入新世紀以來,帶領團隊突破了許多糖類研究的技術難題,系統建立了海洋特徵寡糖規模化製備技術體系,並構建了國內外第一個海洋糖庫,以該糖庫為基礎,目前有4個國家一類海洋藥物進入II/III期臨床研究,其中,抗老年痴呆藥物971以8100萬美元的合同額成為我國轉讓給國外的第一個海洋藥物。

開拓了我國海洋中藥研究新領域,組織完成了對我國近海海洋藥源生物的全面、系統調查,並主持編著了我國首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巨著(9卷,1400萬字;收集海洋生物1479種,3100個優選方),以此為基礎,獲批主持了我國第一個海洋中藥研究開發為主要內容的「863計劃」主題項目。

創建了我國高校最早的以海洋藥物為特色的藥學本科專業,已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形成了本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構成的相對完善的藥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歷次「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排名」中均名列前10位;培養了我國海洋藥物方向的首位博士。

由於管華詩院士的突出貢獻,他榮獲了迄今為止我國生物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以及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十餘項。

引領醫藥學科發展

作為海洋大學中國海洋藥物學科的奠基人,管華詩院士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藥物學科的創立和發展,辛勤耕耘,殫精竭慮,做出了開拓性和奠基性的貢獻。

在學科建設方面,自1980年管華詩院士在我國高校率先成立海洋藥物研究室開始,伴隨着海洋藥物學科的不斷發展,管華詩院士帶領團隊,於1988年建立了海洋藥物與食品研究所;1991年率先招收海洋藥物方向的研究生,並培養了我國海洋藥物研究方向的第一批博士生;1994年創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以海洋藥物為特色的藥學本科專業;2003年成立了藥學系;2005年成立了醫藥學院;2006年設立生藥學博士點,建成藥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07年設立藥學博士後流動站;2011年建成藥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在創新平台建設方面,以管華詩院士為學科帶頭人,於1998年建立了我國唯一的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3年建立了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建立了山東省糖科學與糖工程重點實驗室,2013年建立了山東省海洋藥物研究開發協同創新中心;近兩年來,又領導並親力親為建立了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構建了海洋藥物研發工程化平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藥物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的研發體系,建立了海洋藥物研發上、中、下游貫通的發展模式。

引領食品學科發展

管華詩院士除創建並發展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藥物學科外,長期以來,對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提升學科水平、拓展研究方向做出了突出貢獻,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已成為我國食品科學領域最具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教學科研機構之一。 海洋大學食品學科源遠流長,是我國水產品貯藏與加工學科的誕生地。學科在1946年面向全國招收了第一屆本科生,培養出我國第一位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的博士和博士後,也培養出了第一位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外國留學生博士。自始至終,管華詩院士對學科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其高屋建瓴的學科建設布局和發展思路長期引領着學科快速發展。

1988年,食品學科建系後的首屆系主任就由管華詩擔任;2002年管華詩帶領學科參加第一次全國學科評估並取得全國第三名的輝煌成績,並在以後歷次全國學科評估中都名列前茅;在學科點的布局和規劃方面,管華詩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很早就提出海洋食品安全的學科發展方向;2004年,管華詩前瞻性地提出了工科發展思路「工科院系應該建設自己的中試車間和技術轉化平台」,由此學院建設了食品工程中試基地,目前已成為山東省海洋食品工程技術與技術中心,為學院與產業對接,孵化成果和支撐教學提供了國內少有的平台。2005年,在管華詩的大力推動下,學科獨立建制發展成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由此我校食品學科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2]

入選「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

2018年1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校長管華詩入選「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座談會在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勝利樓會議室舉行,校長於志剛出席座談會。

於志剛向管華詩表示祝賀。他強調,在如此輝煌的名冊中,有管校長的名字,這表明老校長掌校十多年間的辦學理念、治學思想、科學研究等方面傑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貢獻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肯定,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界對中國海洋大學辦學成績的充分肯定,這將會對學校今後長遠的發展有影響,實際上學校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也正是繼承管華詩辦學思想的體現。

「作為教育家,管校長對學術、人才、國家這三個辦教育核心要素知行合一,在治學、從教、育人、科研上一一得以踐行。」在管華詩校長任上擔任近十年黨委宣傳部長的魏世江表示,「一個教育家,必須要解決教育的時代課題,回答教育的時代問題。在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往哪裡去、海大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管華詩作出了回答,辦高水平特色大學,走獨立發展之路,不僅解決了海大的方向和道路問題,也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分類指導提供了示範。他的人才工作理念,對學校發展的總體策略的制定,無一不深謀遠慮,無一不具有前瞻性和正確性」。

作為主角的管華詩表達了感激之情,「這個榮譽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誇獎,也是獎給海大90多年事業的發展成績的。海大的海洋特色,從1932年楊振聲校長的一個想法開始,經過了一個專業、一個學科、一個學科群、一個領域,到今天已是中國海洋教育的重鎮,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貢獻。這個榮譽是對海大走過的道路的認可。我只是在海大90多年的歷史上,在那個階段正好做校長,前有許多任校長,後還有兩任校長,每一任校長都有獨特的貢獻,我個人做的還不夠。」管華詩說,「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海洋事業,海大的發展得益於國家的關心,也得益於好的政策。是海大這片沃土,培育了我。」

「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宣傳活動是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於2005年12月啟動,並於2008年出版《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傳略》第一輯,2015年出版第二輯。管華詩與竺可楨、施平、錢偉長、何東昌、谷超豪等共14位教育家位入選2017年11月出版的第三輯。目前共41位教育家入選。傳略旨在學習、研究和宣傳那些新中國以來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創業者的教育思想,繼承和弘揚他們成功的辦學經驗,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3]

「藍色藥庫」探索

管華詩院士為中國海洋藥物學科的創立和發展,辛勤耕耘,做出了開拓性和奠基性的貢獻。在創新平台建設方面,以管華詩院士為學科帶頭人,於1998年建立了我國唯一的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3年建立了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建立了山東省糖科學與糖工程重點實驗室,2013年建立了山東省海洋藥物研究開發協同創新中心;近兩年來,又領導並親力親為建立了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構建了海洋藥物研發工程化平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藥物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的研發體系,建立了海洋藥物研發上、中、下游貫通的發展模式。

1985年成功研製了我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

20世紀60年代參加了「海藻提碘新工藝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帶提碘聯產品-褐藻膠、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課題,研製成功「農業乳化劑」等四個新產品並相繼投產,為我國制碘工業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80年代研製了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PSS),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創了我國海洋藥物研究新領域,催生和帶動了我國海洋藥物這一新興學科和新興產業;90年代又相繼成功研製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寧散等3個海洋新藥和系列生物功能製品。系列海洋藥物及生物功能製品產業化的實現,為我國海洋製藥業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2003年構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糖庫。

進入新世紀以來,帶領團隊突破了許多糖類研究的技術難題,系統建立了海洋特徵寡糖規模化製備技術體系,並構建了國內外第一個海洋糖庫,以該糖庫為基礎,目前有4個國家一類海洋藥物進入II/III期臨床研究,其中,抗老年痴呆藥物971以8100萬美元的合同額成為我國轉讓給國外的第一個海洋藥物。 2009年9月,管華詩院士主持編纂的我國海洋藥物領域首部大型典籍《中華海洋本草》首發

開拓了我國海洋中藥研究新領域,組織完成了對我國近海海洋藥源生物的全面、系統調查,並主持編著了我國首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巨著(9卷,1400萬字;收集海洋生物1479種,3100個優選方),以此為基礎,獲批主持了我國第一個海洋中藥研究開發為主要內容的 「863計劃」主題項目。

創建了我國高校最早的以海洋藥物為特色的藥學本科專業,已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形成了本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構成的相對完善的藥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歷次「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排名」中均名列前10位;培養了我國海洋藥物方向的首位博士。

「海洋特徵寡糖的製備技術(糖庫構建)與應用開發」獲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由於管華詩院士的突出貢獻,他榮獲了迄今為止我國生物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以及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十餘項。[4]

參考資料

  1. 管華詩中國工程院網站
  2. 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中國海洋大學新聞網2018-06-13
  3. 傳承教育思想 奮進宏偉事業中國海洋大學新聞網2018-01-20
  4. 向大海求醫問藥管華詩的「藍色藥庫」探索青島全搜索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