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答謝民師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答謝民師書

作者蘇軾

年代北宋

出 處 :《蘇東坡集

體 裁書信體文論

《答謝民師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回復「文林四謝」之首謝民師所作。這是一篇書信體文論,作者用生動簡潔、舒展自如的筆墨,稱讚了謝民師的詩文,並藉此總結了自己的創作經驗。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篇書信是蘇軾文學創作基本觀點的表述。

提要

北宋謝民師,原名謝舉廉,江西新幹縣溧江凰山村人,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宋元豐八年(1085年),謝民師和叔父謝懋謝岐、弟謝世克同時進京參加乙丑會試,四人同中進士,轟動朝野,史稱宋代「文林四謝」。「四謝」之首謝民師,性情溫良,崇尚才學。謝民師仰慕蘇軾的人品和才華,他熟誦精研蘇軾的詩文,苦於沒有機會結識。有一種說法是,他發現蘇軾的《前赤壁賦》受「烏台詩案」的影響,有些句子反映出他的情緒頹廢,於是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改動兩個字,變為「來年好景君須記,還是橙黃桔綠時。」改完後寄給蘇軾。蘇軾向來待人寬厚,以文交友,談吐大方,不拘小節。但見了謝民師的書信,心中甚感納悶:「老夫詩文,無不字句斟酌,反覆推敲,未有不妥。民師自恃才氣,擅作修改,是何用意?」蘇軾捋須沉思,恍然領悟,擊掌嘆道:「難得民師一番苦心,改詩用意不在詩,而是委婉寄語老夫遭挫折切勿悲觀,處逆境切勿消沉,樹立信心和勇氣,從挫折和困境中解脫出來。」蘇軾當即給謝民師回了一封信,表達了內心的感激之情,信曰:

「某啟。辱手簡,不吝賜教,備增感慰。某謫居粗遣,廢棄之人,每自嫌鄙,況於他人。近稍能飲,不煩念及,未緣會見,萬萬以時自愛。」

從此,謝民師與蘇軾之間書信不斷,相互問候,互贈詩文,共敘友情。

宋朝詩人蘇軾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提到,他覺得謝民師的詩文雜賦讀來像飄動的浮雲、流動的水,十分流暢,無拘無束,沒有一定的目的,但常常能在適當的時候書寫或停筆,文字組織的條理自然,洋溢流露出各種姿態。

我們沒有看到謝民師的原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正是蘇軾所欣賞的文風。這與孔子的觀點是一致的,孔子認為:「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意思是作文不講究文采,很難流傳廣大久遠。同時蘇軾自己的詩文也正是這種風格,不拘泥於形式,當發散的發散,當收斂的收斂,收放自如,恣肆汪洋,毫不忸怩作態。

原文

「軾啟:近奉違,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謝深矣。軾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類年,不敢復齒縉紳。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於賦,何哉?終身雕蟲,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紛紛多言,豈能有益於左右。愧悚不已。所須惠力法雨堂字。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然軾方過臨江,當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記錄,當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今日已至峽山寺,少留即去。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不宣。」[1]

視頻

古詩鑑賞《答謝中書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