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箋

拼音;jiān

部首;竹

字碼;U+7B3A

五筆;五筆86:TGR、五筆98:TGAU

注音;ㄐㄧㄢ

總筆畫;11

部首筆畫;6

五行;木

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形聲

,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 jiān,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於簡。箋,也可以指的是中國古代寫給帝王的書信,如,奏箋;《答東阿王箋》等。[1]

基本信息

繁體字:牋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竹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1

筆順:撇橫捺撇橫捺橫橫折撇捺

五行:木

UniCode:U+7B3A

四角號碼:88503

倉頡:HIJ

GBK編碼:BCE3

規範漢字編號:4893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戔

漢字部件分解: 竹戔

筆順編號: 31431411534

筆順讀寫: 撇橫捺撇橫捺橫橫折撇捺

基本解釋

(箋)

jiān ㄐㄧㄢˉ

注釋:箋注。

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箋。信箋

書信:箋札。箋牘。華箋。

文體名,書札、奏記一類:箋奏。奏箋(多呈皇后、太子、諸王)。

annotation commentary letter writing paper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箋、椾、牋 jiān

〈動〉

(1) (形聲。從竹,戔( jiān )聲。本義:注釋) 同本義 [annotate;explain with notes]

箋,表識書也。…字亦作牋。——《說文

箋,書也。——《廣雅

鄭子諸經皆謂之「注」,此言箋者……記識其事,故稱為「箋」。—— 孔穎達《毛詩正義

(2) 又如:箋釋(猶箋注);箋疏(箋注);箋訓(箋注訓釋)

詞性變化

箋 jiān

〈名〉

(1) 注釋的文字 [annotation]

箋注紛羅,顛倒是非。——韓愈《施先生墓銘

(2) 又如:;箋記(古文體名)

(3) 供題詩、寫信等用的(質量較高的)小幅紙張 [writing paper]。如:箋管(紙和筆);箋幅(箋紙,信箋);箋詠(在箋紙上題詠詩詞)

(4) 中國古代寫給帝王的書信 [one of document]。如:奏箋;《答東阿王箋

(5) 書信的代稱 [letter]。如:投箋;便箋;手箋

(6) 名片;名刺 [card]

親友投箋互拜。——明· 田汝成《熙朝樂事

漢語字典

[①][jiān]

[《廣韻》則前切,平先,精。]

亦作「椾1」。「箋1」的繁體字。

(1)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於簡。《毛詩》篇首「鄭氏箋」孔穎達疏:「鄭於諸經皆謂之'注'。此言'箋'者,呂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後因以稱注釋古書,以顯明作者之意為箋。

(2)同「牋」。文體名。書札、奏記一類。奏箋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諸王。

(3)同「牋」。精美的小幅紙張,供題詩、寫信等用。

(4)同「牋」。指信札。

(5)見「箋箋」。

箋 jiān

繁體:箋、椾、牋

<動>

(1)(形聲。從竹,戔(&x{jiān})聲。本義:注釋)

同本義 [annotate;explain with notes]

(2)又如:箋釋(猶箋注);箋疏(箋注);箋訓(箋注訓釋)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下平一先

[粵 語]:zin1

[閩南語]:chian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正韻》則前切《集韻》《韻會》將先切,音湔。《說文》表識書也。《篇海》古者紀其事,以竹編次為之。《廣雅》箋,雲也。

又書也。 鄭康成衍毛氏詩,傳之未盡者曰箋。《呂忱·字林》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博物志》聖人製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鄭康成注《毛詩》曰箋。或雲毛公嘗為北海郡守,鄭是此郡人,謙敬不敢言注,但表識其不明者耳。 《玉篇》通作牋。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參考來源

千年紙箋「薛濤箋」製作工藝,了解一下→

參考資料

  1. 箋_詞語_成語,百度漢語 , 2022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