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國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
- REDIRECT 共產國際
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於1919~1943年,總部位於莫斯科,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組織。第三國際為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確立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
目錄
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破產,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客觀形勢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大會通過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等文件,宣告第三國際成立。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並於5月25日公開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於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1943年5月26日,蘇共中央發表決定,完全同意解散共產國際。
歷史
第三國際於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那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以別於第二國際的本名"社會主義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都是從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是說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決定參加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
1925年與1926年,中國國民黨兩次向共產國際申請加入共產國際,但都被拒絕。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鬥爭情況的複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同年6月10日,鑑於共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協約國而創,而美國此時成為蘇聯拉攏以反對法西斯德國的非常重要對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無產階級是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也是世界的,況且遠東產業幼稚的國家,更是要和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現在代表世界的無產階級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大本營的,只有俄羅斯無產階級革命後新興的第三國際共產黨。第三國際共產黨,是和一方面利用無產階級一方面供資本帝國主義利用的第二國際,正立在對抗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既然是代表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所以中國共產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中國共產黨為國際共產黨之中國支部。
和中國共產黨關係
1920年4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吳廷康)受命組建中國共產黨,在翻譯楊明齋的陪同下來到中國,通過俄國漢學家譯學館俄文教習伊鳳閣和鮑立維的介紹,聯繫到李大釗,又通過李聯繫上與上海的陳獨秀。維經斯基在上海向陳獨秀提出建黨建議,得到陳的同意,8月,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沈玄廬、俞秀松、李達、施存統和邵力子等人在上海李漢俊寓所組織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後人歸納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陳獨秀被推選為書記。因此共產國際的刊物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日期是1920年8月。
1921年7月23日,在共產國際的資助下,來自中國各大城市和日本留學生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13名黨員(共有57名黨員)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克爾斯基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最後一天會議移至嘉興南湖舉行,會議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人組成的中央局為領導機構。這也是中共通常認可的成立日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正式決定參加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第三國際成了中共的實際領導者,中共也從第三國際獲取援助及形勢指導。
1927年8月7日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羅明納茲在漢口主持中共中央緊急會議,撤銷陳獨秀的總書記職務,是為八七會議。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共產國際在蘇聯莫斯科操縱秘密召開中共六大。
1928年6月之後,共產國際不再派遣駐華代表,改由瞿秋白、張國燾、鄧中夏、王若飛等組成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通過代表團指導中國革命。
1930年,以瞿秋白為團長的中共駐國際代表團成員己全部回國,又由於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以後白區的白色恐怖,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沒有中共代表團負責人在國際工作。
1931年1月7日,共產國際代表米夫在上海主持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撤銷了李立三和瞿秋白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由王明(陳紹禹)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實為主持中央工作,總書記向忠發為傀儡。
1931年,王明提出辭去代理總書記職務,改任中共駐共產國際的要求,經米夫同意後,便於1931年10月18日離開上海,11月7日到達莫斯科,並於11月10日被任命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參加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工作。
1932年第三國際派遣德國人李德來華協助營救共產國際特工牛蘭夫婦,1933年自願申請去蘇區,1934年1月,化裝成外國傳教士進入蘇區,並立即成為中共軍事委員會核心之一。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李德被中共本土力量以"嚴重脫離中國革命現實情況"為由強行剝奪權力,第三國際逐漸失去了對中共直接控制。
1933年7月,康生到達莫斯科,王明任命其為代表團副團長。
1937年,抗戰爆發,王明回國,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是第三國際的嫡系,但王明的靠山米夫後來在蘇聯被清洗,毛澤東成了國際的新寵。王明在後來的延安整風中遭到批判,在黨內失去勢力。
抗日戰爭中,東北抗日聯軍因通訊及地域限制不能與中共產生直接領導關係,受第三國際支援和指導。
1940年2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宣布結束使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