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筍殼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筍殼魚
sun ke yu

中文學名:筍殼魚

拉丁學名:Oxyeleotris marmorata (Bleeker,1852)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鱸形目

科:塘鱧科

屬:尖塘鱧屬

筍殼魚的體形略延長,粗壯,前段呈圓柱形後部稍扁,頭扁平、較大,體寬約為體長的1/3.5,嘴角下斜,與眼同寬。眼睛凸出,位於嘴唇上方,上頜兩側為齒帶,下顎長於上顎。有一排小尖牙,身上的鱗片呈梳齒狀,有四圈黑色斑紋,腹部的顏色較淺,體表的顏色會隨着周圍水質和環境而變化。[1]

形態特徵

亞馬遜筍殼魚頭大而尖扁,體形略延長、粗壯,中後段呈圓柱形,後部稍扁。口上位,上、下頷齒多行,齒細小。眼小而高。體被櫛鱗。腹鰭分離,背鰭Ⅶ,8~9,分為前後兩個,胸鰭大,臀鰭較小,尾鰭圓形。其外部形態與泰國筍殼魚相近,但其體色偏黑,體側無斑紋,體色隨生活環境變化而改變。

生活習性

筍殼魚為底棲穴居性魚類,常棲息於水質較清或有微流水的江河、水庫池塘的底部沙泥或草叢中,也常棲息於岸邊的沙石縫隙、洞穴及雜物中。游泳能力不強,不能快速和長距離遊動。性溫馴,對低氧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喜藏進泥里。適溫範圍15-35℃,最適溫度25-30℃,10℃以下大量死亡。可適應pH值為5的酸性水體及15‰的鹹淡水。在自然界捕捉它比較困難。

筍殼魚為肉食性魚類,但與其他肉食性魚類如斑鱧鱖魚等相比,它生性並不兇猛。其食物組成隨不同的生長階段而不同,魚苗階段主要以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及底棲水生昆蟲幼體和環節動物為食;成魚主要以水中的各種小魚、小蝦、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及幼體為食,也食一些新鮮的動物肉碎屑等。對食物先窺視後吞食,不追逐捕餌。耐飢餓能力很強,一次飽食後可多天不攝食。 在人工培育條件下,1.5厘米以上魚苗可攝食家魚魚苗和蝦苗。

在東南亞,筍殼魚當年的魚苗經養殖可長至體長15-20厘米,體重50-100克;第二年養殖可達30厘米以上,體重400-700克。一般100克以下的筍殼魚生長較慢,100克以上生長逐漸加快,100克的魚種養殖一年有的體重可達900克。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地區,台灣於1975年自高棉引進,因是熱帶魚種,野生的筍殼魚主要分布在嘉義以南,其中又以烏山頭水庫一帶最為知名。

視頻

斑節蝦遇上筍殼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