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韻(羊令野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竹韻》是台灣詩人羊令野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作者:羊令野
蕭疏的竹影
賦除了秋詩里最精緻的句子
那是一首激情的月光裝飾的秋歌
讓向晚的風重複的朗誦
仿佛是箏
仿佛是瑟
調弄悠悠杳杳的和音
作者簡介
羊令野(1923-1994),原名黃仲琮,曾用筆名必也正、田犁、予里等,安徽涇縣黃村人。他的父親羊鎔經幼時失學經商,思想開明民主,故其幼年家庭教育較好,為他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
羊令野青年時代考入國民黨中央學校,從事軍方文藝工作,曾編輯《浙西周報》、《蘭溪導報》,《詩陣地》周刊等。1950年去台灣,主編《前進報》。1956年參與出版《南北笛》詩刊。1959年調「國防部」任職。後任軍方詩歌隊隊長,創辦《詩隊伍》周刊。1970年發起組建詩宗社。1976年出任台灣畫刊社社長。未久退役。有詩集《血的告示》,散文集《回首叫雲起飛》、雜文集《必邊正雜文集》,評論集《千手千眼集》等。出版的詩集有《貝葉》(1968)、《羊令野自選集》(1979)等。1994年10月4日病逝於台北。
羊令野以他的詩歌創作,培養和影響了幾代台灣詩人,繁榮了台灣的詩歌創作,在台灣詩歌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善於汲取古典詩的精華,作為自身的滋養,而又融入現代的節奏和旋律,兼具古典與現代之美,筆觸細緻,意象繽紛,觀察獨到,音節自然,極具有婉約的風致和可讀性,因此「他詩的世界是隱秘的,也是開放的,是細緻的,也是遼闊的,他圍繞着那不絕如縷的音樂性而與時間一起飛翔。」他的詩歌早年以抒情、寫實為主,晚年多詠物、抒懷、敘志,內容豐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是他詩歌中永恆主題。他的代表作《屋頂之樹》以「屋頂之樹」為喻,表達自己遠離故土的孤獨、寂寞;《甲子祭母親》《五衣詞》抒寫對母愛的感恩與思念,讀來感人肺腑。1988年兩岸開放探親,他回到闊別已久的涇縣黃村,見到了長兄黃仲珊及堂弟黃炎培,才使鬱積了40年的鄉愁稍稍得以紓解。
羊令野認為,要想寫好詩,首先要做個真人。只有進入「清真」的境界,才能「打破生死名利的枷鎖」,「獲得心靈的真實自由」,才能面對「人不堪其憂、自己不改其樂的艱困生活」,寫出的詩才不會是無病呻吟。有人把羊令野比作是「畫太陽的詩人」,太陽是感情和美的化身,羊令野用他的一生,用他充滿感情與美的筆,為我們畫出了一個又一個「太陽」,他無愧於這一光榮的稱號![2]
參考文獻
- ↑ 中文品名:羊令野草書立軸
- ↑ [轉載羊令野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