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端午粽香》是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端午粽香
臨近端午,鄉間的粽子味越來越濃了。
有資料說,粽子以蘇州、嘉興的最為有名,但是,我卻一直以為家鄉如東的粽子並不比他們的遜色,尤其是我家的粽子,香味綿長。
粽子在如東農村有好多種製作方法,最常見的有一把抓式、斧頭式、荷包式等等,而我最喜歡的則是插箬粽子。
端午節,如東農村幾乎家家吃粽子,而且還有相互饋贈的習俗。在我童年的時候,每逢裹粽子的日子,總是早早地就守候在裹粽子的簸箕旁邊,嗅着室內汆燙蘆葦葉發出的清香味,眼睛緊緊盯着母親的那雙手,看她如何將一張張碧青的葦葉插出一隻只粽子來,而那交叉形的花式常常令我想起小姨頭上的辮花。裹插箬粽子是母親的拿手戲。母親裹粽子,總是藉助牙齒來綑紮。我家綑紮粽子用的是一種「玉草」,母親習慣地用牙咬住「玉草」的一端,用手拉住另一頭,在粽子上纏繞兩圈再打個結,一個粽子就完成了。如果把它放正,就是一個規則的三角圓錐形體。這個時候,用亭亭玉立這個詞來形容粽子,我以為是最貼切的,因為呈現在我眼前的粽子,是那麼地青碧,那麼地鮮亮,那麼地可愛,這時的我,往往要把粽子拿起來一遍遍地看,真恨不得一口生吞了它。而粽子的這一美好形象就一直定格在我的腦子裡,包括母親用牙咬「玉草」的那個動作,也永存在我的心裡。如果有誰讓我評說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家鄉食品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舉端午粽子。
母親對裹粽子的材料也比較講究,每次裹粽子之前,總要早早做各方面準備,蘆葦葉要經過預先認真挑選,要用蘆葦頂端寬長的那種嫩葉,並在水中稍稍汆燙一下(煮熟就失去香味);「玉草」要選細長相宜,嫩老適中的,嫩了易斷,老了又太挺;糯米的要求就更多了,什麼必須是曬得「上練」的啦,要上年又不能陳年的啦,必須加工得精細、白亮啦,等等。母親對裹粽子的每一道工序都帶有一種近乎虔誠的情感。
其實,我父親裹粽子的技術要高於我的母親。父親是不屑於裹母親那種插箬粽子的,他嫌插箬粽子裹起來慢,吃起來麻煩,所以,父親裹的粽子多是「一把抓」。一把抓粽子裹起來簡單快捷,大些的蘆葉,只要三四張,把它們攤開,兩手捏住一邊,一絞,便形成一個倒錐形,裝上米,一包一紮,一個粽子就成了。父親裹粽子,在裝上米之後,還要用手在上面敲敲,以保證米的密實,因此,父親裹出的一把抓粽子很結實,吃起來有咬嚼。而我母親裹出的插箬粽子則是集軟、糯、黏於一體。
剛出鍋的粽子是最誘人的,一隻只青油油、水靈靈的粽子,如出水芙蓉,楚楚動人,而且,它們周身透出一股逼人的香氣,這時的我們當然是有點迫不及待了。
在我家,吃粽子是有區別的。母親總是將自己裹成的插箬粽子剝給我和祖父,父親裹的一把抓粽子則給父親和出工的姐姐們吃。我不解,也想吃父親裹的一把抓,後來,還是祖父告訴我,因為我太小,祖父年紀大了,胃不好,不宜吃那種比較硬的粽子。時至今日,我仍為母親的細心和愛心而感動。
我很懷念兒時的端午粽子,懷念它的香味,特別是懷念母親因人而異、區別食粽的做法。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