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章丘市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章丘市城子崖遺址博物館,位於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龍山村東北,巨野河東岸、膠濟鐵路的北側,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100年。在遺址內首次發現以磨光黑陶為顯着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之為"黑陶文化",後以遺址命名為"龍山文化",現在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1928年由吳金鼎發現。1930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山東省教育廳聯合發掘,城子崖遺址內涵包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遺存及部分商代遺物。

歷史沿革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東武源河東岸。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 3~6米。1928年由吳金鼎發現。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山東省教育廳聯合發掘,李濟、傅斯年、梁思永等 7人編着了考古報告集《城子崖》。城子崖遺址山鎮的黑陶文化遺址,也是中國學者發現並且發掘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最初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一度稱「黑陶文化」,後考古學界將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現稱山東龍山文化[1]

1963~1964年,山東省文化主管部門劃定遺址的二級台地東西200米,南北350米為重點保護區,樹立了標誌,建立了保護組織。

1989年冬至1990年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點勘探了遺址的西部,發現有龍山文化時期和岳石文化時期的遺址遺蹟。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古城史增添了新的資料。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遺存

城子崖遺址內涵包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遺存及部分商代遺物。龍山文化的陶器多素麵、磨光黑灰陶,器表常飾弦紋、壓劃紋,流行盲鼻和橫向寬鋬。代表器型有白衣黃(紅)陶粗頸袋足鬹、素麵肥袋足甗、素麵筒腹袋足鬲、扁三角形足或烏首形足的各式鼎及扁足盆、高圈足盤、直腹寬鋬筒形杯等。石器多磨製,有斧、鏟、鐮、半月形穿孔石刀、鏃等。骨角器有錐、針、笄、鏃、魚叉等,還有穿孔蚌刀和帶齒蚌鐮。此外首次發現由牛和鹿等肩胛骨修治的卜骨。在遺址周圍還發現版築夯土城址,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約390米,牆基寬約10米。

發現與發掘

吳金鼎,山東安丘人,1901年出生,齊魯大學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1927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學習,師從李濟。1928年4月,吳金鼎作為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研究生,來山東調查平陵故城,住在濟南齊魯大學。他先抵龍山鎮,在自龍山鎮東去平陵城途中,發現了城子崖遺址。翌年7月至10月,吳金鼎對城子崖及周圍地區共進行了四次調查,先後在城子崖採集到陶片、骨笄和磨光石斧,陶片中有磨光黑陶片,他稱作「油光黑陶片」,以前沒有見過,他認為是處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爆發,殷墟的發掘無法進行,發掘工作就轉向了山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先對城子崖遺址進行發掘。1930年秋,中研院和山東國民政府共同組成山東古蹟研究會,由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任主任委員,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李濟任田野工作主任,省方委員王獻唐任秘書。同年11月進行了發掘,翌年10月再次發掘,歷時共51天,共開探溝約90條,合計發掘面積1900餘平方米。中間梁思永由美國回國,參加了1931年的發掘,在發掘中初步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在中國考古學[2]上最早繪製了地層圖。

求仁得仁,城子崖發掘果然發現了和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不久即以其所在地龍山鎮命名為龍山文化。一些跡象表明,它代表着一種文化體系,有些器物如卜骨、版築夯土等,可以和殷墟文化作比較。這使他們感到,在東方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地區,發展着構成中國最早期歷史文化的「最要緊的成分」。他們認為,如果能查明城子崖黑陶文化的發展脈絡和範圍,「中國黎明期的歷史就可解決一半了」。至今來看這些說法,竟也未離大譜。

城子崖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中國考古學者首次對史前遺址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大規模發掘,也是中國考古學最早的比較科學的發掘,發掘後期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區分了不同的土色土質,繪製了地層圖;把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區分為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兩期;發現了黑陶文化期和灰陶文化期兩座城址;發現了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的卜骨;1934年出版了中國考古學的第一部田野考古專刊《城子崖——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新石器時代遺址》。總之,城子崖發掘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展鋪墊了重要的基石,動搖了中國文化西來說,城子崖遺址因此獲得「中國考古聖地」的殊榮。

視頻

章丘市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相關視頻

果然視頻|國慶假日要漲姿勢?來章丘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吧
章丘城子崖遺址等入選,山東發布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