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窯灣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窯灣天主教堂始建於1909年,由主教堂(又稱「大教堂」)和修女教堂(又稱「小教堂」)兩部分並建,位於窯灣古鎮西大街最西端,主教堂歐式哥特式建築風格,占地面積一萬三千餘平方米。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簡介

修女教堂占地約四千平方米,兩者占地總面積約一萬八千平方米。均為磚木結構,房屋總共二百餘間,大門朝南,尖上有十字架,大門上方書有「天主堂」三個大字。

教堂內部兩側的柱子都是環抱粗的楠木樑柱支撐着,柱子外塗大紅油漆,聖堂有三道門:中央是聖堂正大門,除非「主教」在禱告觀光或耶穌誕辰瞻禮之日,向來不開的;左側之門專供男教徒信眾出入,門指上銹刻「同登聖城」四字;右側門指上銹刻「共進神階」四字,專為女教徒出入。正大門門前兩側建有三十八米高的方形尖塔樓,塔樓上懸掛有大銅鐘,鍾繩直徑粗約5公分,銅鐘每被敲響時方圓十餘里皆可聽聞。聖堂橫堂上自東向西共懸四塊大匾,其中第三塊匾書 「大化脹元」四字,第四塊匾書「功胎萬古」四字,盡頭是傳教台,台中間和兩旁供台上雕塑着"天主聖母"像,頂棚上數盞彩色吊燈照映着奇形門窗上的彩色玻璃,滿堂生輝,熠熠發光。 中央祭台上方懸有天主」像;右側祭台上方有雕刻「瑪利亞」站像;左側祭台上方掛有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聖像。聖堂兩邊牆壁上掛滿耶穌受難圖。尤其是「瑪利亞」聖母雅像和耶穌受難圖,實為藝術珍品,不幸為被戰火焚毀。聖堂前方建一座轎形亭子,是教友領「聖體」前作「告解」的地方。

1976年毀於龍捲風。2011年6月投資1000萬元開始修復窯灣天主教堂。

教堂神甫

神甫即神父,司祭、司鐸的尊稱。是所在教堂或總堂的領導者。

1909年窯灣總堂第一任神甫是德國人雙神甫到任。

1920年第二屆是美國人盧神甫到任。

1932年後是加拿大人巴神甫。還有法國人拿神甫、荷蘭人戈神甫等。

1939年日軍侵占窯灣後,先後到任一個意大利籍的魏神甫和一個德國籍豁神甫

1945年至1948年,神甫職位由美國人米西剛接任。

1949年後,外國傳教士全部被遣送回國。神父由江蘇豐縣徐宗禮繼任,且任徐州市政協委員,

1950年之後是河南波陽人李進才任神甫。

1951年至1957年,神甫由保定人楊森接任。

1957年末,楊神甫因失職受處理離開窯灣,修女投奔徐州,教堂無人管理,窯灣天主教會活動從此結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