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張大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空山》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大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空山
上次發現桃花谷時,細心的驢友測了一下海拔,已經接近四位數了。華鎣山雖然大,峰巒眾多,但許多山峰還是在千米以下。我們穿過桃花谷,進入的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個塌陷的天坑。一座空山。
天坑中胡亂堆着許多石塊。其中最大的如簸箕,小的如兒時打水漂時用的薄片兒。但所有的石塊都稜角分明,生生斷裂的口子,一點都沒有改變,似乎還能感覺到那猛然撕裂時的劇痛。假以時日,我們完全可以按照這些石塊的裂痕,把它鑲嵌起來,還原這座山的原型。而山崖的筆直,可以斷定,這個山體是整體塌陷的,說明這些沉睡在天坑的石塊,也曾經在山峰叱咤風雲。
然而,現在,這裡是一座空山,與世隔絕的空山,讓人遺忘的空山!
我們在空山里玩耍,猶如進入地心,只有鳥語和風聲,在耳畔迴響。鳥聲是清脆的,像小兒學語時發出的單元音,又像參賽的歌手被評委要求清唱幾句的調子。天坑是一個巨大的音響,但它太大了,鳥兒的聲音又太細小了,不能撞擊山體形成共鳴,只能使聲音稜角分明,像天坑中的石頭,讓人幾乎能夠觸摸到聲音的邊緣,軟軟的,嫩嫩的,如處子的肌膚。風是必然有的,但更感覺不到。過桃花谷,是一條清涼的小溪帶我們來到這裡的。這裡沉睡的是小溪的母親。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應該是一條暗河,孕育了這條小溪。母親分娩了孩子,泄露了山的秘密,惹惱了山神。山塌了,母親沒有了,小溪去了遠方。小溪是天坑的出口,更是小溪的希望之門。小溪不大,門也不大,風在門外徘徊。
小瓶瓶是我們這支爬山隊裡的年輕人,今年45歲。他躺在天坑中最大的那塊石頭上,有點忘乎所以。他那顆年輕的心都能讓他靜靜地呆在這裡,忘記麻將桌的喧囂,忘記燈紅酒綠的誘惑,我們這些比他大得多的哥哥姐姐,當然覺得這裡,是天造地設的洗心勝境。這座空山,正應了我們這群人到中年的人的心,從巔峰迴到低谷,從天空回到大地,讓喧囂歸於寧靜。我們的心空了,又實了。空掉的是對名利的追逐;充實的,是對人生的曠達。
感覺不到風,卻不能感覺不到雨。悄悄地,細若遊絲的雨打濕了地上的石頭,染白了我們頭髮。這時候,小瓶瓶的電話響了。「山上沒有下雨,還在出太陽啊。」小瓶瓶在電話里說。電話明顯是他老婆打來的。小瓶瓶的兩句話都是假話。但我們都覺得他說得很好。因為我們此時的心情,的確是陽光普照。
善意的假話可以有,但雨還是越來越密地下了起來。看來,有些時候,天氣預報還是準的。就像四川人說的,齙牙腔咬虱子,偶爾總要咬到一個。我們不得不選擇下山的路。
由於忙着趕路,便沒法觀景,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牛羊留下的山道中穿行。有不太會走路的女同志陷入了泥濘,有不小心被刺劃破了手的人在尖叫。我就抓住機會,現身說法,給他們講爬山運動的好處。都說走路是最好的保健運動,而爬山才是最好的走路運動。因為爬山的時候,要匍匐,要跳躍,要立定跳遠,要金雞獨立,要水中撈月,或勾腰駝背,或甩手競走,或小心翼翼,或大步流星,各種運動姿勢,都得悉數用盡,遠遠不是體育課上所能教的,更不能如廣場舞那樣搔首弄姿做做樣子。
然而,在我心裡,爬山遠不是運動那麼簡單。我的爬山,是轉山。那山啊,就是一尊神,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有靈性。每一次轉山,都是積德,都要提升自己的修為,都要增加自己的內在功力。那隨風舞動的經幡,在我心中默念。佛說,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淨,心似蓮花開。世間一切,都在一念之間。心生惡意,一念成魔。心存善念,立地成佛。我在轉山的過程中,修復了自己躁動的心,磨鍊了自己面對人生困境的意志,體會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生活哲理。沒有了恨,沒有了怨,心中充滿了對幸福的感念,可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年幼無知,常恨自己生在山中農家,拚命逃離,去到光怪陸離的城市,而今又開始吸食霧霾和汽車尾氣。在轉山的過程中,我改變了對山民的看法,不再把他們和愚昧無知同日而語。那些不識字不讀書的山民,像我的父母,他們日日夜夜讀的是天地日月這本大書,把自己也讀成了通曉人生大智慧的一尊山神。每一個山民,都是可以讓我學習的人生導師。我們原本打算去山頂的農家搭夥解決午飯問題,沒想到雨中前行,走錯了路,只好以乾糧代替。下山途中,路過一個小山村,村民紛紛出來吆狗。我說在他們家裡混一頓午飯,他們竟然滿口答應。我們說,下次再來。他們說,要得。
這就是山民。他們耐得住山中的寂寞,早已看破世間迷霧,心中只存淡定和善良。每一個過路人,都是他們的客人,有緣才能相遇嘛!
說話間,天空已經放晴。雨變成了霧,霧被山風吹來吹去,山的稜角便時隱時現,群山莽莽,青山隱隱,真是不期而遇的人間仙境。
同伴們大呼,太漂亮了!
我在心裡感嘆,華鎣山真的是太美了。每一次出行,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下周繼續爬山。
作者簡介
張大斌,吉林省作協會員,白城市作協小說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