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果杜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稀果杜鵑
稀果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oligocarpum Fang et X. S. Zhang):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幼枝圓柱形,疏被白色微柔毛,葉革質,上面暗綠色,無毛,下面淡黃綠色,葉柄疏被褐色粗伏毛。頂生短總狀傘形花序,花梗密被淡黃色短柔毛;花萼小,裂齒三角形;花冠鐘形,紫紅色至粉紅色,內面基部有深紫紅色斑塊,花絲下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葯倒卵形,子房卵狀橢圓形,蒴果長圓柱形,深褐色,4-5月開花,9-10月結果。
產中國廣西東北部和貴州東北部。生於海拔1800-2500米的山頂灌叢或森林中。
花為紫紅色至粉紅色,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 )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4-6米;幼枝圓柱形,疏被白色微柔毛,老枝灰褐色,無毛,在花序下的小枝直徑3-4毫米。冬芽腋生,卵圓形,長5毫米,近於無毛。
葉革質,長圓狀橢圓形,稀倒卵狀橢圓形,長4-63厘米,寬2-3厘米,先端鈍圓,有突尖頭,基部圓形,稀近淺心形,邊緣反卷,幼時有褐色纖毛,上面暗綠色,無毛,下面淡黃綠色,中脈在上面稍凹下,下面凸出,在近基部被褐色柔毛,側脈13-15對,細脈網狀,在下面側脈和細脈均不發育;葉柄長8-15毫米,疏被褐色粗伏毛。
頂生短總狀傘形花序,有花3-4朵;總軸長5-6毫米,被稀疏的微柔毛;苞片近於匙形,長1.2厘米,寬約5毫米,先端有小突尖頭,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內面無毛;花梗長1-2厘米,密被淡黃色短柔毛;花萼小,長約1.7毫米,外面被淡黃色短柔毛,裂齒5,三角形;花冠鐘形,長3.5厘米,直徑4.3厘米,紫紅色至粉紅色,內面基部有深紫紅色斑塊,裂片5,扁圓形,長1.5厘米,寬約2厘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0,不等長,長1.3-2.6厘米,花絲下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葯倒卵形,長1.6-2毫米,棕色;子房卵狀橢圓形,長4-5毫米,直徑3毫米,密被白色(後變為黃褐色)長毛,花柱長2.5厘米,無毛,柱頭頭狀,黃色,寬約2.2毫米。
蒴果長圓柱形,長2-2.5厘米,直徑7毫米,深褐色,有明顯的肋紋和毛被殘跡。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
近種區別
改種與麻花杜鵑 R. maculiferum Franch. 相近,但葉較小,堅硬,長4-6.3厘米,寬僅2-3厘米,側脈不發育;花序上僅有花3-4朵;花萼和花梗密被淡黃色短柔毛,極易區別。
產地生境
產中國廣西東北部和貴州東北部。生於海拔1800-2500米的山頂灌叢或森林中。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印江梵淨山。 [3]
繁殖方式
扦插
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
嫩枝
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紮,並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 [4]
主要價值
稀果杜鵑花為紫紅色至粉紅色,極易引人注目,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以植於庭園內的花壇中、假山上或松林中,當盛花季節,花色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