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積冰是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各種降水或霧滴與地面或空中冷卻物體碰撞後凍結在其表面上的現象。通常在高緯度的地方很常見。積冰通常會在寒帶或溫帶冬天的河流旁形成,主要原因是冰壩使河水回流或地下水滲出所造成的。
積冰的影響因子
影響積冰的重要因子是積冰持續時間、風向、風速。
積冰有兩種類型:霧凇型積冰和濕雪型積冰。形成這兩種類型積冰的天氣現象不同,具有較大的差異。霧凇型積冰主要是由於過冷霧滴碰凍形成的導線面的積冰,霧的生成和消散是一個連續過程,所以霧凇型積冰的持續時間對於積冰重量影響較大;濕雪型積冰主要是由於雪降落到近地層較高的環境溫度下,部分融化或通過過冷雲滴依附到導線面凍結形成的積冰,其積冰的過程主要是在降雪過程中完成的。
風向與南北向積冰觀測導線之間的夾角稱為風向夾角,風向夾角對積冰形成的影響較大。研究表明,濕雪型積冰受風向的影響較大,霧凇型較小。兩種類型積冰的積冰重量均隨着風速的增大而增大,在增長幅度上,濕雪型比霧凇型大,風速越大,濕雪型積冰增長越快。
形成條件
(1)雨凇:氣溫0~3℃時,過冷卻的雨滴、毛毛雨滴或較大的霧滴碰到0℃以下的電線,結成雨凇積冰,比重在0.6~0.9g/之間。
(2)粒狀霧凇:氣溫-8~-3℃時,風速不大的情況下,霧或毛毛雨等過冷卻小水滴被風吹動,在電線迎風面凍結成粒狀霧凇積冰,比重在0.3~0.6g/之間。
(3)晶狀霧凇:氣溫-20~-10℃時,霧或輕霧中過冷卻的小水滴凍結在電線上,形成晶狀霧凇積冰,無風時整個電線表面均有積冰,有風時迎風面有積冰,比重在0.01~0.08g/之間。
(4)濕雪:雨夾雪或雪降落到溫度高於0℃的近地層,稍微溶化後,粘附在電線上,比重在0.10~0.70g/之間。
(5)混合積冰:積冰增長過程中有幾種積冰交替在電線上積聚,形成混合積冰。
4危害
電線積冰危害有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之分。直接危害會對電力、通信造成影響,間接危害是由電力、通信等災害衍生出的其他危害,這些災害之中電力危害是最明顯的。
電線積冰增加了在大氣中的迎風面,風向適合時會導致電線舞動,輸電線路不穩定;電線絕緣外皮因積冰失去對地絕緣,造成短路使電力中斷;當電線覆蓋的積冰超過載荷極限,電線就會被壓斷,導致輸電中斷。此外,電線積冰導致高壓輸電塔受力不對稱,輸電塔無法維持穩定最後倒塌。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書寫橫豎撇捺,展示漢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