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秫米 |
秫米,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梁Setaria italica(L.) Beauv.或粟Setaria italica(L.) Beauv. var.germanica(Mill.) Schrad.的種子之粘者。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1]
中文學名 | 秫米 | 屬 | 狗尾草屬 |
界 | 植物界 | 種 | 梁、粟 |
門 | 被子植物門 | 分布區域 |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
綱 | 單子葉植物綱 | 採收時間 | 果實成熟時採收 |
目 | 禾本目 | 毒性 | 無毒 |
科 | 禾本科 |
目錄
入藥部位
種子之粘者。
性味歸經
功效
祛風除濕,和胃安神,解毒斂瘡。[2]
主治
用於瘧疾寒熱,筋骨攣急,泄瀉痢疾,夜寐不安,腫毒,漆瘡,凍瘡,犬咬傷。[3]
相關配伍
- 治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砂糖拌食。(《綱目》引《簡便單方》)
- 治赤痢:秫米一把,鯽魚酢二臠(細切),薤白一虎口(細切)。三味合煮如作粥法,啖之。(《外台》)
- 治浸淫惡瘡,有汁,多發於心:秫米熬令黃黑,杵末傅之。(《外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包煎;或煮粥;或釀酒。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搗敷。
使用注意
小兒不宜多食。
炮製
採集加工
果實成熟時採收,去淨雜質,曬乾。
炮製方法
- 生秫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篩去灰屑。
- 炒秫米:取淨生秫米,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微具焦斑。
飲片性狀
生秫米呈小球形,直徑約1mm。表面類白色,一側面可見一凹槽,斷面白色。質硬,富粉性。氣微,味甘。炒秫米形如秫米,表面黃色,微具焦斑。具焦香氣。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形態特性
- 梁,一年生。鬚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米或更高。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與葉片交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一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厘米,寬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綞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厘米,寬1-5厘米,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生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毫米,黃色、桔紅色或紫色;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二穎稍短於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其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二外稃等長於第一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後,自第一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葉表皮細胞同狗尾草類型。
- 粟,一年生。鬚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米或更高。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與葉片交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一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厘米,寬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綞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厘米,寬1-5厘米,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生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毫米,黃色、桔紅色或紫色;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二穎稍短於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其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二外稃等長於第一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後,自第一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葉表皮細胞同狗尾草類型。
生長環境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現代應用
- 用於痰濕內阻,胃不和而夜不眠者。
- 用於瘧疾。
- 用於風濕侵襲,筋骨攣痛者。
- 用於浸淫惡瘡,膿水淋漓。
- 治癭瘤。
相關論述
注釋
- ↑ 「漆瘡」:又稱生漆皮炎,因接觸漆樹、漆液、漆器,或僅嗅及漆氣而引起的常見皮膚病。多發生在頭面、手臂等暴露部位,皮膚腫脹明顯,潮紅瘙癢,刺痛,或有水皰、糜爛,有自愈傾向。嚴重者,伴有怕冷,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