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攻邯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攻邯鄲》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能夠預測即將發生的禍患,並且提前想好應對策略,是做人成熟的標誌。秦將王稽不納善言、不安撫可能生變之人,結果使自己慘遭橫禍。

【原文】

秦攻邯鄲,十七月不下。莊謂王稽曰:「君何不賜軍吏乎?」王稽曰:「吾與王也,不用人言。」

莊曰:「不然。父之於子也,令有必行者,有必不行者。曰『去貴妻,賣愛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閭嫗曰,『其夕,某懦子內某士』。貴妻已去,愛妾已賣,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雖幸於王,不過父子之親;軍吏雖賤,不卑於守閭嫗。且君擅主輕下之日久矣。聞『三人成虎,十夫?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故曰,不如賜軍吏而禮之。」王稽不聽。軍吏窮,果惡王稽、杜摯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誅范睢。范睢曰:「臣,東鄙之賤人也,開罪於楚、魏,遁逃來奔。臣無諸侯之援,親習之故,王舉臣於羈旅之中,使職事,天下皆聞臣之身與王之舉也。今愚惑或與罪人同心,而王明誅之,是王過舉顯於天下,而為諸侯所議也。臣願請藥賜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無過舉之名。」 王曰:「有之。」遂弗殺而善遇之。

【譯文】

秦兵攻打邯鄲,經過17個月的苦戰也沒攻下,秦國人佚莊對秦將王稽說:「您為什麼不賞賜下級軍官呢?」王稽說:「我和君王之間,彼此互相信賴,他人的進言起不了作用。」 佚莊反駁說:「我認為你不對,即使是父子關係,也有令在必行和不必行之分。假如說『丟掉嬌妻,賣掉愛妾』,這就是一道必行的命令,假如說『想也不想自己的妻妾』,就是一道必然不能實行的命令。看守大門的老太太曾說閒話:『那天晚上,那年輕媳婦召進一個野男人。』對父子關係來說,嬌妻已經走了,愛妾也已經賣了,而父親不應該說不許有思念之情。對老婦的閒話而言,她要控告小媳婦通姦,而思淫之心人皆有之。現在閣下雖然很得君王的寵信,但是君臣關係不能超過父子的骨肉至親;而下級軍官雖然身份微賤,總不會低於看門的老太婆。況且閣下仰仗君王的寵信,平日一直輕視屬下。常言道:『三個人說有虎,大家就會相信有虎;十個人說大力士可以折彎鐵椎,大家也會相信是事實;眾口一詞,就可以使事物遷移變化、不翼而飛。』所以實在不如賞賜諸將加以優遇!」可是王稽不肯採納這項建議。

不久諸將處在困境時,果然有人返回秦國,控告王稽和杜摯謀反。

結果秦昭王大怒,嚴厲的制裁了王稽和杜摯,甚至要把范睢一起處死。范睢說:「臣只不過是東方鄉間一草民,由於在楚魏犯了法,才逃到秦國來。臣並沒有諸侯的支援,同時也沒有親友在秦國朝中。可是大王即能在臣流浪時加以重用,託付以軍國大任,天下的人都知道臣與大王的事。如今臣遇到讒言,有人認為臣和罪人同心,而大王要殺臣,就等於說大王以前重用臣是錯誤的,必然會招致天下諸侯的議論。所以臣願意服毒自盡,並且懇請大王恩准以宰相之禮葬臣。這樣,大王雖然處臣以死罪,也不會落得一個誤用重臣之名。」 秦昭王說:「有道理!」於是秦王沒有殺范睢,而且仍然厚待他。

【評析】

很具有智慧的佚莊對事情很有預見性,而且他運用類比的方法,用故事給王稽講道理,要是常人,早就說服了,只怪王稽太過自信和自傲,沒有採納佚莊所獻之計。其實防微杜漸、將事端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是智者所為,當事情有變化的苗頭和可能,我們就應該採取措施。尤其對下屬人員,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小河溝里容易翻船。對下屬要尊重,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如果蔑視、虐待下屬,而不是經常安撫下屬的話,那麼你的領導和自身安全就岌岌可危了。 范睢之所以能憑言辭救活自己,關鍵是挑明了處死自己對秦王你也毫無好處的事實。死到臨頭,任何對自己的辯解都沒用,只有從秦王的利益和角度出發,指出事關秦王的切身利益,那麼自私的君王為自己着想才會赦免范睢。「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不是一句貶語,而是毫無褒貶的客觀陳述。 https://www.gushimi.org/guji/zhanguoce/1615.html 秦攻邯鄲-古詩大全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1]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