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出自《戰國策·秦策三》,為歷史散文。如何讓他人成為你的盟友,如何動員盟友一起對付敵人、同仇敵愾,是我們在商界、政界和其他人際環境經常遇到的事情,高明的戰國說客僅憑三寸之舌,就可完成組織盟友、鼓動盟友攻擊敵人的不易工作。

【原文】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數年矣。攻齊之事成,陶為萬乘,長小國,率以朝,天下必聽,五伯之事也;攻齊不成,陶為鄰恤,而莫之據也。故攻齊之於陶也,存亡之機也。君於成之,何不使人謂燕相國曰:『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舜雖賢,不遇堯也不得為天子;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故以舜、湯、武之賢,不遭時,不得帝王。令攻齊,此君之大時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國之齊,報惠王之恥,成昭王之功,除萬世之害,此燕之長利,而君之大名也。《書》雲,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吳不亡越,越故亡吳;齊不亡燕,燕故亡齊。齊亡於燕,吳亡于越,此除疾不盡也。以非此時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從齊,齊、秦合,其仇君必深矣。挾君之仇以誅於燕,後雖悔之,不可得也矣。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下之從君也,若報父子之仇。誠能亡齊,封君於河南,為萬乘,達除於中國,南與陶為鄰,世世無患。願君之專志於攻齊而無他慮也。』」

【譯文】

秦國客卿造對秦國相國穰侯魏冉說:「自從秦王把陶邑封給您,至今您在秦國已經掌權好幾年了。如果你能攻下齊國的話,您的封地陶邑作萬乘大國就指日可待了,這樣您可以成為小國之長,小國的領袖,諸侯無不俯首聽命,這可以同春秋時代的五霸相比啊!如不攻齊,鄰國必然對陶邑虎視耽耽,從此永無寧日。所以進攻齊國,這對陶邑來說,是存亡的關鍵。

您如果想得到成功,為什麼不派人去燕國對燕國相國公孫操說: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聖人,他也不能創造時勢,時機來了就不能把它放過。虞舜雖賢,如果不遇到唐堯,他們也不會成為天子,商湯、周武王雖賢,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紂,他們也不會稱王於天下。所以即使是賢能的虞舜、商湯和周武王,他們如果不遇到時機,也都不可能成為帝王。現在諸侯要進攻齊國,這是您的大好時機啊!憑藉諸侯之力,攻打敵對的齊國,既可以報復燕惠王以前的恥辱,又可以完成燕昭王未盡的功業,還可以為燕國除掉萬世之害,這是燕國長遠的利益所在,也是您建成大名的良好時機。《尚書》上說:『做好事要愈多愈好除禍害要愈徹底愈好。』吳國不乘勢滅掉越國,越國反而滅了吳國;齊國不乘勢滅掉燕國,燕國反而幾乎滅了齊國。齊國幾乎被燕國所滅,吳國終於被越國滅掉,這都是因為除害不徹底的緣故。您如果不乘此時機完成您的功業,除掉您的禍害,一旦秦國發生其他的變故,而與齊國聯合,您的敵對勢力就更加強大了。以這樣的仇敵來討伐燕國,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如果您動員燕國的兵力,馬上消滅齊國,諸侯也一定會像父子報仇那樣,爭先恐後地響應您的行動。如果真正能夠滅掉齊國,我們將把黃河以南一帶作為您的封地,您將會比作萬乘之國,身居中原,四通八達,南與陶邑為鄰,永世沒有禍患,希望您一心一意地進攻齊國吧,不要有其他什麼想法了。」

【評析】

要想強大,必須要擁有他人的力量和資源,人與人之間如此,國家之間也如此。所以客卿造認為魏冉只有攻下齊國才能使陶邑強大稱霸。而對付敵國,一定要尋找盟友,從盟友的自身利益出發,說服他加盟,如此就有了攻克敵國的勝算。 客卿造對燕國的說辭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各種意思層次分明、不斷迭進,舉例、引用、假設等修辭手法層出不窮,是遊說中的典範之作。我們說話時也要熟練應用這種層層迭進的遊說方法。他的遊說可以劃分為以下4個段落:

1.以虞舜、商湯和周武王的案例說明要抓住機會攻齊;

2.引用《尚書》和假設的情況說明消滅齊國必須徹底;

3.用假設攻擊齊國的情況說明消滅齊國會得到各國援助;

4.用假設已經消滅齊國的情況說明消滅齊國後的巨大利益。[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