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秘書少監贈吏部尚書陳公神道碑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秘書少監贈吏部尚書陳公神道碑銘》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選自《曾鞏文集》·卷四十七·碑銘三首、行狀一首。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祥符九年九月甲辰,秘書少監、知廣州陳公卒於位。以聞天子,官其二子,以慰寵其家。天聖中,今天子修先帝功臣,記之於史,而太史考公之謀議勞烈於朝,訪公之世族、州里、官次、行治之本末於家,以書於冊。已,又有詔次其功,著之令典,布之天下,曰:維所以寵嘉陳氏之子孫者,其世世無絕。嘉三年,公子三人謀曰:吾先人之所既立,記德之史藏於有司,褒功之詔傳於天下。維墓有碑,後嗣所以載吾先人之休聲美實,而久廢不立,懼無以飭其子孫於千萬世,以為己羞。則相與來乞銘文,以刻於石。其敘曰:

維陳氏,其先遠出於舜,至周武王之時,陳為舜後媯滿之封國。至春秋之際,楚滅陳,而子孫之散亡者。因為氏族。其後居長葛者,出於漢太丘令之後。唐之晚,長葛之陳氏徙南劍州之沙縣。

公諱世卿,字光遠,南劍州沙縣人也。曾太父昶,太父昂,父文余。公貴,贈其父尚書駕部員外郎。公為兒時,書木葉為詩,其父見之大驚,遂使書學,以篤志聞於人。中雍熙二年進士,為衡州軍事推官,改靜安軍節度推官。王小波、李順盜蜀,州縣多不能保,東圍靜安,公應變,為箭兵械城守之具百餘萬,約其屬分城守之。圍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懼意懈,出語動公,公以義譙數勉之。而間謂州長張雍曰:「此屬留之則潰人心,縱之使求外兵,則兩全。」雍聽其言。盜數萬人圍靜安八十日,公奮勵距敵,射其裨將一人,應手死。又射至數百人,無不輒死。盜以故不敢迫。而外兵來救,乃卒解靜安之圍。事聞,即其軍,以公為掌書記,父喪不許去官。自宋興小吏勢,盜起往往轉掠數百千里,吏輒棄城走。及公之保靜安,則若吏力皆可以有為者。然公之於此時,蓋亦易無為有,以少勝眾,此材智烈丈夫之所為。小拘常見之人,亦安能責其此出哉?公在靜安七年,還為秘書郎。真宗即位,召公欲以補御史,而張鑒守廣州,乞公自助,乃以公與鑒,累遷尚書度支員外郎,賜緋衣銀魚,歷知河南府新安縣,通判廣州,知建州,改福建路轉運使,又改兩浙,入判三司勾院,復為荊湖北路轉運使。澧州諸蠻奪澧旁地耕守,數縱兵入盜,積十餘歲莫能卻。公至,諸蠻畏悅,皆還就溪洞,而歸故所掠地與人。公因築武□澧州三塞以備蠻,詔書嘉獎。公去久之,而後吏不能善蠻,蠻亦輒復入盜。天子問公前所以服蠻者何為,而今將治之者何出,公具對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術也。公在荊湖歲余,擢為秘書少鹽,知廣州,賜金紫服,至則罷計口鬻鹽,人以休息。海外國來獻,多人徒以食縣官,而往往皆射利於中國也。天子問公所以綱理之者,公以謂以國之小大,裁其使員,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獻,而征其私貨,可以息弊止煩,從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某年某月某甲子葬於沙縣之龍山鄉崇仁里。

母夫人某氏,某縣君。繼母夫人蕭氏,某縣君。夫人羅氏,某縣君。子五人:曰儼,尚書比部員外郎。曰侃,福州古田縣尉。曰佩,衛尉寺丞。曰偉,同學究出身。曰,殿中丞。侃、偉皆早世,而儼、之進於朝,累贈公吏部尚書。

公事繼母行純篤,其進膳飲藥物必經手,其執喪,人恐其不勝哀也。遺戒諸子,皆人之大節。好振人之窮,樂獎人之善。所薦士後多至大官,宰相張士遜,公所薦也。公常以謂:我之所以自著者在行事,故不必見於文章。所以事上者,不求人知,故其於謀議尤多,而人罕得而知也。噫!其可謂自信特立也已。其銘曰:

允淑陳公,生知書學。人就其華,我居以朴。盜驚西土,公在圍城。鄰有破亡,公守不傾。往視蠻荊,其得孰窺?蠻來受職,若與為期。翼翼蜀州,士全純白。茫茫楚野,人復耕織。原念累功,進位南伯。內治何為?與人休息。外治何為?賓柔荒國。允淑陳公,文武之特。聲戴於人,實告於冊。又慰爾後,刻銘墓石。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秘書少監贈吏部尚書陳公神道碑銘 相關視頻

百家講壇:衡門始相識,晚年的王安石和曾鞏冰釋前嫌
我縣驚現曾鞏手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