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創中國新一代探測傳感技術與電子智能專業科技服務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科創中國新一代探測傳感技術與電子智能專業科技服務團「科創中國」新一代探測傳感技術與電子智能專業科技服務團,天津市森特爾新技術有限公司已擁有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企業聯合科協、科技工作者之家平台。「新一代探測傳感技術與電子智能科技服務團」(以下簡稱:科技服務團),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科技服務團引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和生院士為領銜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各院所8名技術專家組成技術委員會,圍繞「科創中國」京津冀科創中國試點城市開展探測傳感器核電子智能科技領域的專業技術公關及技術成果轉化,科技服務團設有秘書長和秘書負責組織、建設、維護該服務團的有效工作及「科創中國」平台的管理及維護。

科技服務團凝聚「政產學研金服務」完善公司原有的產業創新聯盟,舉辦技術專家研討、技術推廣、成果展示、人才培養[1]等多樣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會議。

相關資訊

這支「智能感知創新創業」團隊立足高端傳感技術,打造智慧城市

城市道路積水測量、微型氣象監測等,都離不開傳感器技術的創新研發,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系統工程部「智能感知創新創業」團隊立足高端傳感芯片和智能感知終端的設計製造,入選「重慶市英才計劃」以來,已突破了系列關鍵技術,形成了系列核心產品,培養了一批高端人才。

埋入式水位計為城市排澇做貢獻

城市積水一直以來是城市管理的一道難題,如何有效地對積水的水位進行監測,是城市管理者制定相應的治理城市積水規劃的關鍵。日前,由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系統工程部自主研發的埋入式水位計已投入應用。

華龍網記者看到,這是一種用於城市道路積水測量的設備,分為水位傳感器和監測主機兩部分。其中,水位傳感器安裝在與道路的同一水平面上,監測主機可採用抱杆的方式安裝於監測點旁的路燈燈杆上,由內置的鋰電池供電並由太陽能充電。

水位傳感器採用超聲波傳感技術,對積水的深度進行精確的測量。它能夠在低溫、腐蝕環境下可靠運行,對城市道路、社區低洼處的積水進行採集與測量,並實時將水位數據發送到監測主機,實現對城市積水路段的快速監測與預警。

據介紹,該款埋入式水位計目前已在廣州、深圳等城市市政管理系統投入應用,為防洪排澇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智能感知創新創業」團隊立足高端傳感芯片技術研發的產品

在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中,氣象預報一直都是智慧城市[2]發展的重點。風速、風向、溫度、氣壓、雨量、光照等參數監測是氣象預報的核心數據。提高氣象預報精度,需要增加氣象站布設密度,因此,智慧城市建設中大量需求多參數、小型化、低功耗的氣象站。

SQX系列微型氣象站是該「智能感知創新創業」團隊自主研製的一種可對多氣象參數進行測量的專業傳感器。測量要素包括大氣溫度、大氣濕度、風速風向、大氣壓強、降雨強度等,支持可擴展光強度、紫外強度、噪音、氣體濃度等參數。

該產品精度高、體積小、易安裝、可手持。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其中的風速風向傳感器是該團隊採用國際先進的超聲波共振傳感技術,歷時多年時間自主研發成功,它的體積比傳統的對射式產品縮小了一倍,而且精度更高,並附帶自加熱功能。產品通過了20餘項獨立測試,包括高低溫工作、砂塵、太陽輻射、鹽霧、衝擊、振動、淋雨、電磁兼容、高原適應性等,可用於多種惡劣環境。

據介紹,除了智慧城市,該系列產品還可用於風電行業、海洋氣象探索、消防救援、智慧農業等領域。

智能感知技術創新團隊搞創新更注重培養人才

據介紹,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系統工程部「智能感知創新創業」團隊入選「重慶市英才計劃」以來,聚焦於高端傳感芯片和智能感知終端的設計製造。突破了高精度諧振式壓力敏感結構設計與優化、全集成紅外氣體敏感結構多物理場耦合仿真與三維集成等核心關鍵技術,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度優於±0.02%FS的高精度MEMS諧振壓力傳感器樣品、體積小於0.4cm3全集成紅外氣體傳感器芯片樣品等。

同時,面向醫療電子、智慧城市等領域,開發出探條直徑≤1mm的顱內壓力溫度監測終端樣機、系列多參數氣象模組、輕量化物聯感知平台形成感知運維平台等,實現了在智慧三防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據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系統工程部黨支部副書記張偉介紹,這支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智能感知技術創新團隊,突出黨建引領、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目前已培養了一批傳感器設計、工藝和市場的青年骨幹人才,培養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人、「重慶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人、攻讀博士學位3人,立項省部級以上重點項目3項,推出了傳感器芯片和終端樣品5種,形成傳感網絡系統解決方案1項,申請專利15項,授權軟件著作權2項。接下來,將融合微聲、慣性、光電子、微電子、磁電子五類技術,重點發展微系統和傳感器兩類專業,致力於研發感知微系統、感知終端、感知平台三類產品,更好地服務於智能製造、智慧城市、醫療電子、新基建等領域。

參考文獻

  1. 人才培養的3種方式 ,搜狐,2017-12-18
  2. 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搜狐,2020-06-01